【材料】
一批承载着国家记忆的观礼座椅,正悄然走进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据报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圆满结束后,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的近5万把座椅正陆续被系统、高效地复用于城市各类公共空间。
在首钢园,“城墙红”颜色座椅与工业风格特色有机融合,给前往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的观众提供了休息空间;在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红色座椅摆放在树阴下、小路旁、小广场,供游客歇脚……
纪念大会使用的观礼座椅“再上岗”,进公园、进学校、进赛场、进服贸会,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一抹抹亮色。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近5万把座椅的巧妙复用,不仅是公共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实践,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考量,更是一场关于国家记忆共享与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动叙事。这些座椅从庄严的庆典现场融入市井的烟火日常,使宏大的国家记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实现了珍贵物资效用最大化与集体情感共鸣的双赢。
【题目】
以“从“观礼”到“观民”: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国家记忆的共享传承”为题,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 观点鲜明,见解深刻;
2.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 字数1000~1200字。
【题目解析】
这道题目的设计旨在引导考生从一件具体的“小事”切入,深入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现代城市治理理念、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记忆的平民化叙事以及公共政策的温度与智慧等宏大主题。
l 关键词一:“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考生能够洞察这一做法所体现的绿色、可持续、集约化的发展思想,论述其如何从“一次性消耗”转向“可持续利用”,提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
l 关键词二:“国家记忆的共享传承”:要求考生能够拔高立意,分析座椅从“观礼台”走向“公园”的深刻寓意。这不仅是物资的循环,更是情感的延续和记忆的共享。它打破了国家记忆高高在上的传统形态,使其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公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l 关系梳理:题目中的“从……到……”要求考生必须论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升华,即公共资源的巧妙循环利用,是实现国家记忆有效共享传承的创新路径和生动载体。
【参考范文】
从“观礼”到“观民”: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国家记忆的共享传承
天安门广场上,近五万把“城墙红”观礼座椅静静见证了一场国家盛典的庄严时刻;数月之后,这些承载着国家记忆的座椅悄然走进公园、校园、赛场,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看似简单的空间转移,实则蕴含着公共资源循环利用与国家记忆共享传承的双重智慧,展现了一场从“观礼”到“观民”的深刻转变,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新范式。
公共资源的精巧循环利用,体现了城市治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深刻变革。以往大型活动结束后,物资往往面临“一次性使用”的困境,造成巨大浪费。而本次近五万把座椅的“再上岗”,展现了物尽其用的节约理念。在首钢园,座椅与工业遗存风貌相得益彰;在绿心森林公园,红色座椅成为自然画卷中的点睛之笔。这种系统化、高效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既避免了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更彰显了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城市治理者以绣花功夫将公共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使以往“沉睡”的物资焕发新生,体现了执政理念的时代性进步。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实现了国家记忆从“仪式性”到“生活化”的共享传承。观礼座椅作为国家盛典的物质载体,凝结着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认同感。当这些座椅从庄严广场走向市井生活,国家记忆也随之从宏大的叙事场景融入百姓的日常体验。游客小憩于座椅之上,不仅缓解了身体的疲惫,更在不经意间与历史对话,与国家记忆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记忆传承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深刻有力。它使爱国主义教育摆脱了教条化的窠臼,成为一种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强化了公民对国家认同的情感纽带。
观礼座椅的巧妙旅程,更揭示了公共资源与文化传承创新性结合的多种可能。在实践层面,此举开创了“盛典物资+公共空间”的创新模式,为后续大型活动的物资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无论是体育赛事、文化庆典还是国际会议,各类盛事物资都可以参照这种思路,与城市更新、社区建设、文化传播等领域有机结合。在象征层面,座椅的“再上岗”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国家叙事——它们既是对抗战胜利精神的延续,也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的当代诠释,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体现。这种多重意义的叠加,使普通的公共设施承载了不普通的文化内涵。
从更深远的视角看,“从观礼到观民”的转变折射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我们打破各种无形的“观礼台”,让公共资源真正服务于民,让国家记忆真正融入民心。城市治理者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大型活动的总体规划;需要运用更智能的技术手段,构建物资信息平台和调配网络;需要培育更包容的社会文化,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公共资源的使用。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公共资源像这些红色座椅一样,完成从特殊到寻常、从仪式到生活的华丽转身,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五万把红色座椅的旅程尚未结束,它们的足迹还将延伸到更多城市角落。这些移动的风景线,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亮色,更为现代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让每一项资源都发挥最大价值,让每一段记忆都找到传承之路,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国家的温度与记忆的力量。从观礼台到百姓生活,这把小小的座椅,架起的是一座连接国家与个人、历史与现在、记忆与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