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人才之基 振兴中医药伟业

【材料一】

2024年6月16日,中医药文化市集活动在广西药用植物园举行。活动通过“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健康”等趣味性项目,设置了多个展区,包括中医药文化展览、特色产品、健康咨询、义诊等内容,让市民在逛市集的同时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此次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医药文化的机会,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医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材料二】

四川省遂宁市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省级中医专家,以师承方式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目前,遂宁已建成14个名中医工作室,未来将继续推进建设,整理、传承、推广名中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名中医“一对多”的师承模式,遂宁让深厚的中医学术经验产生更大效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题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材料二中,遂宁市通过建设名医工作室、推广师承模式,夯实了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基础。请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给定材料,围绕“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题目解析】

l命题意图:此题将视角从“文化”切换到“事业”,聚焦于“人才”这一关键生产要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才在事业发展中核心作用的认识,以及如何系统构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的策略思考。

l关键词:“人才之基”、“振兴伟业”、“队伍建设”、“师承模式”。

l写作思路参考:

1.起(点题):开篇引用题干古语或直接点明人才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其未来发展高度的战略支撑。

2. 承(分析重要性):结合材料,论述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性。他们是学术经验的传承者、临床疗效的保障者、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没有人才,一切发展都是无源之水。

3. 转(提出对策,核心部分):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体系。

n“育”字当头,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分析遂宁的“师承教育”模式(“一对多”),并将其与现代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论述如何建立“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终身培养体系。

n“引”字发力,汇聚八方英才:借鉴材料中“引进国省级专家”的做法,谈如何通过优惠政策、平台搭建,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n“用”字为要,激发人才活力:论述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倾向,突出临床能力和实践效果),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如名医工作室、重点实验室),让人才尽其用、尽其才。

n“留”字为本,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和执业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保障,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4. 合(总结升华):总结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展望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将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人民健康提供何等坚实的保障,呼应“振兴伟业”的主题

 

参考范文

 

筑牢人才之基 振兴中医药伟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古训揭示了人才与事业发展的本质联系。四川省遂宁市通过建设名医工作室、推广师承模式,精准抓住了中医药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这一实践深刻表明,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必须筑牢人才之基,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方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第一资源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生命在于疗效,其传承依靠人才。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宝贵的隐性知识,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迫切需要通过师承这一传统模式进行活态传承。遂宁市建成14个名中医工作室,正是对这一规律的尊重与运用。通过“一对多”师承模式,不仅实现了学术经验的规模化传承,更让名医的医德医风、辨证思维得以薪火相传,避免了“人亡技失”的遗憾。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医药发展面临疾病谱变化、科技革命等新挑战,更需要兼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突破。因此,人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决定中医药事业兴衰的战略资源。

二、构建多元培养体系,拓宽人才成长路径

筑牢人才之基,首在培养。必须打破单一模式,建立“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多元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师承教育的制度性安排。大力推广遂宁的“名医工作室”模式,鼓励国省级专家通过带徒授业,将经验倾囊相授。同时,完善师承教育的考核评价与资格认证体系,提升师承人员在职称晋升、执业发展中的认可度,激发师徒双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优化院校教育这一主渠道。推动中医药教材改革,增加经典课程比重,强化临床跟师实践,克服“重理论、轻临床”的弊端。此外,还应探索“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公共卫生”等跨学科培养项目,为中医药注入现代科技基因,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人才。

三、坚持引育并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需引育并举,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在“育” 的基础上,要加大“引” 的力度。学习遂宁“引进国省级专家”的经验,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设立特聘教授、首席专家等岗位,吸引海外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带来新理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留” 才,关键在于“用” 好才。必须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倾向,突出临床疗效、服务质量和技术创新等实际贡献。要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在科研立项、课题申报中享有更多机会,在临床一线拥有独立决策的空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唯有营造尊重、信任、支持人才的环境,才能让中医药领域成为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沃土。

四、推动人才下沉,服务人民健康福祉

人才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民。要鼓励中医药人才走向基层、贴近群众。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职称晋升优惠等政策,引导毕业生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缓解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可组织名医工作室团队定期开展义诊、健康讲座,既服务了群众,也让人才在解决实际健康问题中增长才干。让深厚的中医学术经验产生更大效应,最终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优质中医药服务上,这是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人才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唯有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完善培养体系,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才能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传承千年瑰宝、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最坚实的支撑,让中医药在现代科技文明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