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聚“智”提“质”,奔赴高质量发展新程》

“以‘智’提‘质’,不断激活发展向‘新’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请深入思考这句话,联系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结构完整;

2、参考给定主题,但不拘泥于表层解读;

3、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中心论点:
以科技创新之“智”提升产业发展之“质”,激活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通过人才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动能培育的协同推进,构建“智”与“质”双向奔赴的发展新生态。




一、强“智”赋能,筑牢新质生产力根基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重塑产业形态,推动经济从“量积累”转向“质飞跃”。

 

1.突破核心技术“智高点”: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如“东数西算”工程统筹区域算力资源,以技术协同突破数据壁垒,织就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

 

2.激活人才驱动“智力源”:创新本质是人才竞争。需深化“校企地”融合培养模式,如浙江依托高校学科特色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定制数字化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技术入股、成果分红等激励政策,释放创新活力。

 

(段落小结) 以“智”为钥,打开技术突破与人才涌流的新天地,方能夯实发展之基。




二、提“质”跃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需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粗放模式,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技术改造激活存量资源。如山西大同黄花菜产业引入智能分拣、区块链溯源,从初级加工迈向50亿产值集群,附加值提升300%

 

2.新兴产业“强链延链”:促进新兴与传统产业融合。德国“工业4.0”经验表明,新能源汽车与钢铁、化工产业链协同,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段落小结) 提“质”非替代旧产能,而是以创新赋能全产业链“焕新”,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智”“质”融合,激活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释放可持续动能的关键。

 

1.机制创新打通“转化路”:推广“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模式。江苏建立“政策计算器”平台,智能匹配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转化效率提升40%

 

2.系统思维织就“生态网”:统筹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贵州发挥气候优势建设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浙江“未来乡村”试点以数字技术赋能民宿经济,农民人均增收8000元。

 

(段落小结) 当科技创新“脉动”与产业升级“心跳”同频共振,发展向“新”力便喷薄而生。




结尾(升华主题):

“智”是破浪之帆,“质”是载舟之水。面对百年变局,唯有以“智”的勇气开拓创新,以“质”的定力深耕厚植,方能在“双向奔赴”中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蓝海。党员干部当争做“智质融合”的实干者,以科技之火淬炼产业精钢,以人才活水润泽创新沃土,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发展新篇!




命题依据与范文亮点:

 

1、紧扣命题趋势:

1)延续“辩证关系类”高频考点(如“智与质”“放与管”“守正与创新”);

2)呼应2024年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及“智”“新质生产力”年度词。

 

 

2、热点融合度高:

1)覆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政策重点;

2)案例来源权威(如“东数西算”“浙江未来乡村”等最新实践)。

 

3、写作技巧突出:

1)结构:采用“总—分—总”框架,分论点递进式展开;

2)语言:比喻点睛(如“老树新枝”“双向奔赴”)、数据增强说服力(如“50亿产值”“增收8000元”);

3)升华:落脚“中国式现代化”,体现政治站位。

 

备考建议:可结合“放管服改革”“乡村振兴三重密钥”(产业、生态、文化)等热点,积累多元素材以应对命题变体。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