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揭示了民生工作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民生建设正迈入系统性提升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民生建设实现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大目标。在政策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新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一、政策引领:构建民生保障四维坐标
公平性、均衡性、普惠性、可及性构成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四维坐标。《意见》以制度之力破解民生难题:一方面强化社会保障公平性,稳妥提高城镇就业人员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全面取消参保户籍限制,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撑起“防护伞”。另一方面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设施建设,要求人口流入地“一城一策”制定常住人口服务方案,让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城待遇。
在普惠性维度上,启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五年计划,新建千所优质高中;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民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已分别达799.7元/月与594.9元/月,208万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阿拉善盟为1457名困难群众代缴养老保险费的实践,正是社保“应保尽保”的生动注脚。这些政策从制度层面构筑了民生保障的“四梁八柱”。
二、服务创新:打通民生福祉最后一公里
民生温度体现在服务触手可及的细节中。五家渠市的变革堪称典范:面对停车难题,创新改造1500个林下生态车位,将学苑路、前进西街等路段化为“绿色驿站”,既纾解民生痛点,又提升城市品质7。在运动健康领域,体育公园与社区健身场地串起“15分钟健身圈”,让篮球场的跃动身影与儿童沙坑的欢笑声,成为城市活力的最美注解。
数字化改革则为民生服务插上翅膀。社保医保领域“跨省通办”全面推行,全国累计受理全程网办申请14.4万件。五家渠市将异地就医审核时间从7天压缩至2天,门诊慢特病跨省结算病种扩至10种,82岁老人李琴住院花费335元仅自付36元的案例,正是服务优化的真实写照。北京消防部门推出“无错不罚”等16项柔性执法清单,折射出行政管理向服务为本的深刻转型。
三、基层善治:汇聚民生共建三好合力
基层是民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善治之道在于汇聚“三好”合力——办好事、好办事、事办好。重庆经验启示我们,需以主动作为消解“门难进、脸难看”的积弊:税务驿站“一站式”办理压缩流程至十几分钟,自助终端延伸服务触角。上海“民声一键办”平台则推动治理向“靠前治理”转型,将“柴米油盐”记在心上,“急难愁盼”扛在肩上。
民生工程更需凝聚社会力量。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通过发放消费券、老年助餐补贴等举措,引导市场主体推出衣、食、住、行等适老产品。阜阳市30项民生实事清单中,“惠民菜篮子”平价销售让利245万元,免费HPV疫苗接种5.7万人次等数据,印证了多元参与对民生质效的放大效应。正是这些点滴努力,让政策文件转化为百姓笑容。
民生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从《意见》擘画的四维坐标,到五家渠林下车位里的城市温度;从“跨省通办”的数据奔流,到社区健身场的欢声笑语,民生发展已进入精细化、制度化、人本化的新阶段。唯有始终将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将民忧作为行动的号令,方能在破解“急难愁盼”中筑牢执政之基,于万家灯火处映照江山的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