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质 聚势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战略地位。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唯有以科技创新为轴、产业升级为径、制度创新为基,方能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根基。

 

科技创新:点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跃升根植于科技的颠覆性突破。纵观历史,从蒸汽机开启工业文明,到人工智能重塑现代生产,每一次生产力质变皆始于技术革命。今日中国,“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飞跃,快舟火箭迈入批量化生产阶段,高熵硼化物陶瓷攻克极端材料瓶颈,彰显科技“关键变量”如何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然而,核心技术“卡脖子”之痛仍存。破解困局,需三向发力: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领域攻坚“无人区”;构建“链主企业+科研机构”创新联合体,打通产学研转化堵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以制度沃土滋养创新种子。唯有如此,方能将科技的“源头活水”引入产业的“万亩良田”。

 

产业升级:开辟新质生产力的广阔疆域。新质生产力绝非空中楼阁,其生命力在于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布局深度融合。一方面,需推动“老树发新枝”: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借“工业互联网+”焕新产业集群,长三角共建数字孪生城市重塑治理范式。另一方面,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上海松江区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通过“拨投结合”“专属服务包”培育空间信息生态,为区域转型提供范本。更需强调的是,农业亦是新质生产力的沃土——襄阳“楼养鸭”模式以智能温控与粪污循环技术提升土地效益8倍;“人工饲料育蚕”突破季节限制,推动千年蚕业走向工厂化。这些实践印证:唯有推动产业“智改数转”、跨界融合,方能催生“从1到无穷”的裂变效应。

 

制度创新: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座。生产关系须适配生产力发展要求。当前,人才短缺、要素流动壁垒、体制机制约束仍是新质生产力的“无形枷锁”。破题之道,首在塑人才梯队: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既培育本土复合型人才,更开放引进“衣领型”核心专家,让人才红利取代人口红利。重在改革攻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评价桎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流程再造。尤在绿色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云上牧歌牧场以沼气发电、屋顶光伏构建“养殖-能源”闭环,诠释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辩证法。当绿色标准、碳汇交易等机制深度嵌入产业基因,“绿水青山”方能真正化为“金山银山”。

 

新质生产力绝非抽象概念,而是科技突破的星火、产业转型的浪潮、制度破壁的惊雷。它昭示一个真理:发展主动权始终立足于“新”与“质”的交汇点。新征程上,当以创新之剑破局、以产业之犁深耕、以制度之壤培育,让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于神州大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磅礴伟力——唯此,方能于时代变局中铸就发展新篇,于历史纵深处刻印复兴征程。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