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快牛拉车不用鞭打”,这是一句古老的农耕智慧,意指对于勤奋、高效、自觉的“快牛”,不应再施加过多的压力和鞭策,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挫伤其积极性,甚至使其沦为“慢牛”或“病牛”。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的组织管理、公共政策、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现象表现:
1. 职场领域:在不少单位和企业中,业务能力强、责任心重的骨干员工(“快牛”)往往承担着最重、最难、最急的任务。“能者多劳”逐渐异化为“能者过劳”,而绩效考核、薪酬奖励、晋升机会却未能与之精准匹配。管理者习惯于将鞭子抽向“快牛”,而对真正的“慢牛”缺乏有效的督促和淘汰机制,导致组织内部出现“鞭打快牛,累死快牛,闲死慢牛”的不公现象。
2. 区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好、发展快的先进地区(“快牛”)往往被赋予更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和更多的任务,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有时反而向“落后生”集中,以期“补齐短板”。这可能导致“快牛”负担过重,发展后劲被透支,而“慢牛”的内生动力却未能有效激发。
3. 教育领域:优秀的学生(“快牛”)常常被施加更高的期望,参加更多的竞赛和活动,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教育资源的分配有时过于强调“均衡”,未能为“快牛”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成长通道,导致其天赋和潜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核心问题:
“鞭打快牛”现象的根源在于管理思维的简单化、激励机制的粗放化以及系统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它忽视了不同个体的差异性需求,用“一刀切”的方式分配任务和压力,最终会损害效率与公平,破坏系统的整体健康与可持续性。
【题目一】
“给定资料”中提到“鞭打快牛,累死快牛,闲死慢牛”的现象。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分析全面,认识深刻,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题目二】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思考和启示,围绕“精准施策与系统治理”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 总字数1000—1200字。
题目一:
【答题技巧】
1. 定位定性: 首先点明这是一种在管理、发展中常见的不合理现象,并对其进行简要定义。
2. 分层剖析: 从表现、危害、根源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表现可结合资料中的不同领域;危害要谈到对个体(快牛、慢牛)和组织(效率、公平、生态)的双重损害;根源要上升到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层面。
3. 总结升华: 最后简要提出解决方向,回扣“勿用鞭打”的智慧,为下文的作文题做铺垫。注意字数限制,语言需高度凝练。
【参考答案】
该现象形象揭示了组织管理中任务分配、激励奖惩失衡的问题。“快牛”因能力强而被迫承担超额工作,身心俱疲,积极性受挫;“慢牛”则因约束和淘汰机制缺失而安于现状,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危害深远:一是践踏公平,破坏组织公平正义的文化氛围;二是降低效率,扼杀“快牛”创新活力,纵容“慢牛”惰性,导致整体效能下滑;三是不可持续,最终拖垮优秀者,劣化团队生态。
根源在于粗放式、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考核激励与差异化的赋能机制。现代治理必须摒弃这种简单思维,转向科学化、人性化的精准施策,以实现人尽其才、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题目二:
【答题技巧】
1. 立意与标题: 立意要高,从“鞭打快牛”的具体现象跳出来,上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精准施策”和“系统思维”的高度。标题要直接亮明观点。
l 参考标题:《坚持精准施策 优化系统治理》、《以精准之道 夯治理之基——杜绝“鞭打快牛”激发整体活力》、《从“鞭打快牛”到“赋能共生”: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 结构布局: 采用经典“总-分-总”结构。
l 开头(引题+立论): 由材料现象引入,提出核心观点——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从“粗放鞭策”到“精准赋能”的转变。
l 分论点(层层递进):
n 分论点1(为什么): “鞭打快牛”式治理有其显性危害(损害公平效率、挫伤积极性、不可持续)。
n 分论点2(是什么): “精准施策”是科学治理的核心要义(内涵:识别差异、精准激励、分类指导)。
n 分论点3(怎么做): “系统治理”是追求长效的必然路径(对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科学评估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生态培育机制)。
l 结尾(总结+升华): 总结全文,展望未来,强调精准与系统相结合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3. 论证方法: 多用说理论证,可适当结合举例(如精准扶贫、营商环境改革、科技领域的“揭榜挂帅”制度等),但例子要精炼,重在分析说理。
【参考范文】
以精准之道 夯治理之基
——杜绝“鞭打快牛”激发整体活力
“快牛拉车不用鞭打”,古老的农耕谚语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治理智慧。反观当下,“鞭打快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不仅挫伤了先行者的积极性,更侵蚀着组织发展的根基。这一现象警示我们,粗放式的管理思维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懒政,恪守精准施策之道,追求系统治理之效。
“鞭打快牛”本质是一种治理的短视与失灵,其害甚巨。对于“快牛”而言,过度的负担是对其贡献的漠视,持续的透支会耗尽其热情与创造力,使之或沦为“慢牛”,或择枝而栖。对于“慢牛”而言,缺乏有效的督促与鞭策,实则是纵容惰性,制造“躺平”的温床。最终,整个系统将陷入“优者不奖、劣者不罚”的逆淘汰困境,公平正义流失,内部活力枯竭,发展步伐停滞。这无疑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根治“鞭打快牛”的痼疾,关键在于践行“精准施策”这一科学治理的核心要义。精准,意味着治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细滴灌。它要求决策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精准识别“快牛”与“慢牛”的差异、优势与需求。对于“快牛”,治理的重点在于“赋能”与“激励”,要通过荣誉表彰、资源倾斜、晋升通道等组合拳,让其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获得真正的尊重与回报。对于“慢牛”,治理的重点在于“鞭策”与“转化”,要通过清晰的规则、严格的考核和必要的淘汰机制,传导压力,激发其内生动力。正如精准扶贫“因地因人制宜”取得成功一样,社会治理也需如此精准画像、分类指导。
然而,仅有个体的精准还不够,必须上升至“系统治理”的高度,构建可持续的健康生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一盘棋思维,注重各项政策的协同性、整体性。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破除唯数量、唯指标的考核怪圈,引入多元评价标准,真实反映不同主体的贡献度。其次要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分配与任务量、贡献值相匹配,避免“干得多错得多、得的少”的悖论。再次要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快牛”大胆探索,同时为“慢牛”提供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推动系统内部形成你追我赶、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鞭打快牛”动摇的是组织活力的本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精准施策”与“系统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精细入微的功夫和统揽全局的智慧,彻底告别“鞭打快牛”的旧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头“牛”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奋蹄前行,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磅礴合力,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