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结合桂林山水、民族特色培育法治品牌,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工作从“粗放普法”向“精准服务”转变,用群众语言诠释法理,用鲜活案例讲清法理,引导群众强化法治思维,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从而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集智聚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营造和谐安定的法治环境,
【材料二】
2024年4月,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扩大)会议,积极推行“信访+人民调解+司法介入”工作机制,整合信访、司法和法院等资源,将信访矛盾化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推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信访问题。同时,为进一步拓展多元化解纠纷新路径,该镇不断壮大调解队伍力量,组建行业性调解组织22个,培育法律明白人5331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题目】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地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共同措施。(1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2、请结合给定材料,围绕“运用法治思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充分,字数1000字左右。
【答案一】
两地共同措施包括:
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司法、信访等资源,形成矛盾化解合力;
注重法治宣传教育,用案例化、通俗化方式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壮大调解力量,培育法律明白人、组建行业性调解组织;
强化法治思维引导,推动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答题技巧:
1. 定位关键信息:快速浏览材料,找出两地做法中的高频词和共性表述(如“法治思维”“矛盾纠纷化解”“资源整合”等)。
2. 合并同类项:将相似措施归类(如普法宣传、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避免重复。
3. 简洁表述:用“动词+宾语”的短句形式分条作答,确保每条独立且完整。
【答案二】
答题技巧:
1. 立意明确:紧扣“法治思维”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提出中心论点(如法治思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2. 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分论点从理念、机制、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3. 材料结合:灵活化用材料中的案例(如桂林普法模式、武阳镇调解机制)作为论据。
4. 拓展提升:联系乡村振兴、治理现代化等宏观背景,体现思想深度。
参考范文:
以法治思维筑牢基层治理之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法治思维则是现代治理的核心引擎。桂林市与武阳镇的实践深刻表明:唯有将法治思维深植基层,方能破解治理难题、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服务效能,最终实现长治久安。
一、法治思维是基层治理的理念先导。
传统治理依赖经验与习惯,易陷入“被动响应”的困境。桂林市推动普法从“粗放”向“精准”转变,用群众语言诠释法理,正是以法治思维重塑治理理念的体现。唯有让法治成为群众的共同信仰,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方能成为自觉行动。
二、法治机制是基层治理的制度保障。
武阳镇创新“信访+人民调解+司法介入”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矛盾化解闭环管理。这种机制创新打破了部门壁垒,将法治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运行框架。
三、法治实践是基层治理的落地路径。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两地均注重队伍建设:桂林培育法治品牌,武阳组建调解组织、培育法律明白人。这些实践将法治思维具象化为鲜活案例,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法治力量,最终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生态。
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矛盾多元、诉求多样,治理复杂度显著提升。唯有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方能从源头上预防风险、在过程中化解纠纷、在结果上促进公平。桂林与武阳的探索启示我们:法治思维不是抽象口号,而是需要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和文化培育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推广法治思维的地方实践,以精准普法提升群众认同,以多元调解优化资源配置,以司法保障筑牢正义防线。如此,基层治理必能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