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省考预测题:稳住大国粮仓的根基

国省考申论预测题

【材料】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稻菽飘香、充满丰收喜悦的金秋来到田间,听到老乡们讨论最多,也最关心的事情,依旧是粮食的收成和卖粮的收入。

种粮收益如果上不去,不仅让农民伤了心,挫伤他们种粮的积极性,还会导致非粮化和耕地撂荒等问题。种粮增收是绝对不能回避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将粮食收益拉上去,千方百计推动种粮农民增收,不仅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解增收难题,要先稳定产量。而粮食要丰产、稳产,关键在一个“良”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良田配良种,“本”“源”并重,才能多产粮,产好粮。

 

材料分析:

1. 主题聚焦: 材料精准聚焦于“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核心战略,并深入到“农民增收”这一关键痛点,体现了申论材料“小切口,大主题”的特点。

2. 问题导向: 材料清晰地呈现了“问题-影响-对策”的逻辑链条:问题(种粮收益低)→ 影响(挫伤积极性、非粮化、撂荒)→ 对策(稳产量、抓“良”字、良田良种)。 这为设置概括、分析、对策等题型提供了完美框架。

3. 关键词与理论高度: 材料中“非粮化”“耕地撂荒”“国家粮食安全”“良田”“良种”等,都是当前三农工作和公务员考试中的高频热词。理解这些概念,并与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精神相结合,是答好题目的关键。

4. 写作空间: 最后的文章写作题,给予了考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可以从经济激励、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系统工程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论述,能够有效区分考生的综合素养。

 

 

【题目一】

材料指出,解决增收难题要“先稳定产量”,而稳产的关键在一个‘良’字,即‘良田配良种’。请结合材料与实际,谈谈如何落实这一要求。(25分)

 

命题思路:考查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围绕“良田”和“良种”两个核心,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

 

参考答案要点:

一、“良田”建设方面(固“本”):
1)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抗旱防涝能力和地力水平。
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防治耕地土壤污染,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措施,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二、在“良种”攻关方面(强“源”):
1)加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种业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健全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种子基地,保证良种的供应质量和数量,并通过农技推广体系,让好种子直达田间地头。
三、在系统集成方面:
推动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配套融合,形成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

 

 

【题目二】

请参考“给定材料”,以“稳住大国粮仓的根基”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仓廪实 天下安

稻菽千重浪,秋色万顷黄。当世界粮食日的钟声在丰收的季节里敲响,田间地头萦绕的,依旧是农人关于收成与收入的质朴对话。这声音,关乎一家炊烟,更系一国安危。材料所言振聋发聩:种粮增收,乃“绝对不能回避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如同阿基米德支点,一头承载着亿万农民的岁月静好,另一头支撑着“大国粮仓”的稳固根基。唯有深刻洞察粮食安全与农民福祉间休戚与共的命脉联系,以系统思维擘画方略,方能在时代变迁中筑牢这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农民的钱袋子,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米袋子。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实践主体,其积极性与稳定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源泉。若种粮收益长期低迷,不仅会冷却农人炽热的土地情怀,“挫伤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更将引发“非粮化和耕地撂荒”等严峻挑战。当良田沃土不再为稻麦芬芳,当农耕景象渐次凋零,粮食生产的根基必将动摇。纵观古今,从“百官群臣徭赋取于农”的治国智慧,到“谷贱伤农”的历史镜鉴,无不昭示:重农贵粟,乃安邦定国之常道。因此,将粮食收益提上去,实现“种粮农民增收”,绝非简单的经济考量,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抉择,是激活粮食安全内生动力、确保“中国饭碗”端得稳、端得牢的必然路径。

欲解增收难题,必先固本强基,以“良田良种”铸就丰产稳产的坚实支柱。材料精辟指出,粮食生产的奥秘,尽在一个“良”字;破解之道,在于“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本”“源”并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本”。没有高标准农田的支撑,没有地力肥沃、设施完善的良田,增产便如无源之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源”。没有自主可控、优质高效的良种,丰收便如无本之木。从古代的“粪田之宜”到今天的测土配方施肥,从贾思勰《齐民要术》对选种的重视到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攻坚,“良田”与“良种”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驱动着粮食产能的跃升。只有坚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发力种业振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良田配良种”,方能“多产粮,产好粮”,为农民增收和国家粮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则,稳住大国粮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隅之策,需构建一套激励与保障协同、技术与政策并举的系统工程。稳定产量、提升品质为增收创造了前提,但真正让农民分享发展红利,还需在价值链提升和分配机制上深化改革。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确保农人辛勤汗水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此乃调动农民积极性、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粮食安全行稳致远的深层次保障。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其根基的稳固,系于农民增收的实现,系于良田良种的支撑,系于系统完备的政策保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战略定力,聚焦种粮收益这一核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唯其如此,方能铸就一座坚不可摧、丰盈富足的大国粮仓,为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奠定最坚实的根基,让“稻菽飘香”不仅萦绕于金秋田野,更永驻于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之中。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