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24年10月23日,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冒顶,有6人被困。截至24日,有2名矿工被成功救出,其余4名矿工仍在继续搜救。而从公开数据可以了解到,该公司因安全相关问题,近几年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一千余万元,仅近一年内就受到6次行政处罚,暴露出的生产安全问题20余项。在10月7日,该公司还发生过一起井下运输事故,造成1人遇难。
【材料二】
2024年11月14日,鹤壁市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强调,冬季是各类事故的高发期,各级名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紧盯消防、森林防灭火、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特种设备等关键领域、重点部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五个一批’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确保鹤壁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题目】
题目一: 归纳概括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近年来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不超过200字)
题目二:大作文题
结合给定材料,请以“安全生产不能“亡羊补牢”,必须“未雨绸缪””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结合给定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
(2)观点明确,论述深刻,结构完整;
(3)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一:
主要问题
事故频发:短期内连续发生冒顶、运输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行政处罚多:近一年被处罚6次,罚款超千万元。
隐患突出:暴露20余项生产安全问题,整改不力。
可能原因
管理缺位:企业主体责任未落实,安全投入不足。
监管乏力:行政处罚未能有效遏制违规行为。
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未真正重视安全生产。
制度漏洞:隐患排查、应急机制不健全。
答案二:
【范文】
安全生产不能"亡羊补牢",必须"未雨绸缪"
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分公司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惨痛教训,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纵观近年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从矿山冒顶到化工爆炸,从建筑坍塌到交通运输事故,无不印证着一个深刻道理:安全生产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补牢",而必须坚持"未雨绸缪"的预防理念。唯有将安全防线前移,构建预防为主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守住安全生产的红线底线。
一、破除侥幸心理,树立预防为先的安全理念
材料一中,涉事企业在被处罚千万元、受到6次行政处罚后仍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最突出的问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的思维定式。一些企业负责人存在"事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侥幸心理,将安全投入视为成本负担;部分监管人员存在"以罚代管"的惰政思维,将行政处罚等同于问题解决。这种错误认知直接导致隐患排查流于形式,整改措施浮于表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深植于每个从业者的心中。正如鹤壁市会议强调的,要"清醒认识到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只有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构建长效机制,筑牢安全生产制度防线
预防性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长效机制。材料二中提到的"五个一批"工作机制和"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正是长效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具体而言:首先,要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建立从企业法人到一线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重大风险"一票否决";其次,要创新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精准预警,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提升监管效能;再次,要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解决企业"不愿投入"的难题。某省在煤矿领域推行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通过136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管控,实现了连续五年零重大事故,充分证明制度预防的显著成效。
三、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在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通过智能传感器、5G传输、AI分析等技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作业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某大型化工企业引入的智能巡检系统,将隐患识别率提升至99.7%。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特别在矿山、危化品等重点领域,要强制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措施。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能有效预防事故,更能从本质上提升安全水平,是实现"未雨绸缪"的关键支撑。
四、培育安全文化,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安全生产的"未雨绸缪"更需要文化土壤的滋养。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将安全培训纳入企业考核指标;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通过VR事故模拟等沉浸式体验提升教育效果;要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日本企业推行的"危险预知训练",通过每日班前会的风险讨论,培养了员工主动识别隐患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文化培育的经验值得借鉴。当"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社会共识,"未雨绸缪"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发展大局。从钱家营矿难到鹤壁市的治本攻坚,我们既看到问题的严峻性,更看到解决的可行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坚决摒弃"事后补救"的被动应对,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主动防控思维,通过理念革新、制度完善、科技赋能和文化培育多管齐下,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安全生产预防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历史循环,真正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