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当今时代变革奔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构全球产业版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不仅关乎产业跃迁的高度,更决定着我们能否在时代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之“新”,源于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当下全球产业竞争本质是科技竞赛,基础研究如同大树的根系,支撑着产业发展的枝繁叶茂。长三角共建数字孪生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借力“工业互联网+”打造智能产业集群,这些实践无不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命脉。然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之痛仍存。解困之道在于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创新容错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只有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的“盆景”转化为产业的“森林”,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活水。
绿色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之“质”,体现在其对生态价值的深刻重构。当中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绿色发展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因。截至2023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年碳汇量达12亿吨,生态家底持续增厚。更深刻的变革在于产业逻辑的重塑:传统能源大省大力开发风电、光伏,将“黑色资源”转为“绿色动能”;冰雪资源富集区发展“冰雪+文旅”“冰雪+科技”融合模式,2022-2023冰雪季创造收入3490亿元。这启示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零和博弈,以技术降碳、以机制增绿,方能在绿水青山中开辟金山银山。
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坚实保障。新质生产力之“力”,离不开体制机制土壤的培育。近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天;各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这些实践直指一个内核:政府角色应从“管理者”转向“赋能者”。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以“三力”破障前行:通过权力清单制度“减阻力”,消除各类隐性壁垒;依托“互联网+监管”“强化监管力”,守住公平竞争底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规则“增活力”,让企业敢闯、资本敢投。唯有拆除“玻璃门”、铺平“快车道”,新质生产力才能拔节生长。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之路,恰是一条“心路”“辛路”“新路”的三重奏——它承载科技强国、造福人民的初心,需经历攻坚“卡脖子”技术的艰辛,更呼唤发展理念与制度设计的创新。在这条路上,科技创新是利剑,劈开产业升级的荆棘;绿色转型是罗盘,指引永续发展的方向;制度创新是沃土,滋养万物生长的春天。
当新质生产力如春潮般在神州大地涌动,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璀璨火花,更是一个民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把握大势、勇立潮头,以今日之创新,铸明日之繁盛——这便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最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