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谈“有”与“无”--城市建设的辩证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有了更高的期待,传统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过于注重房子等硬件,忽视了人的真实需求,最后“景有了,人没了”;过度商业化,把历史文化古迹等都变成收费场所,结果“有了钱,没了文化”;私人权益扩展,公共空间被压缩,造成“有个人,无大家”的局面。
精选范文2017-12-12·阅读数16797·评论9
-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平的开放与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单打独斗都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精选范文2017-12-08·阅读数9289·评论11
-
上善若水彰显智慧与情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大美之德,更是古往今来各位仁人志士不断去追求的最高境界。
精选范文2017-12-06·阅读数8114·评论2
-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推进社区养老模式 妥善解决养老问题
自古以来,敬老尊老都是中国的传统道德,无论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是“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都饱含着浓浓的敬老之情。
精选范文2017-11-09·阅读数7555·评论1
-
以水为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彰显着水的力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显现着水的灵动;“水之性格为上善,水利万物而不争”,体现了水的善良。
精选范文2017-11-08·阅读数7892·评论3
-
“四新”彰显党的十九大思想灵魂和精髓要义
党的十九大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实践要求和人民期待,在治国理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实现重大突破,在系统谋划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中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里面,带有思想灵魂和精髓要义性质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新指南、新战略、新作为这“四新”上。
精选范文2017-11-05·阅读数6245·评论3
-
以干部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满意指数”
走过烽烟四起、血雨腥风的革命时期,跨过封闭孤立、贫穷匮乏的建设时期,中国终于迎来了激情澎湃、波澜壮阔的复兴时期。昔日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汗的艰辛,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化为遥远的追忆。部分党员干部甚至开始“享受”起发展的成果,享乐主义盛行,奢靡之风泛滥。殊不知,社会有发展,人民有新期待。国人“幸福指数”的攀升,“满意指数”的上扬,还需要党员干部“辛苦指数”的高开高走。
精选范文2017-11-02·阅读数3432·评论1
-
善求基层难题破解之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基层工作的繁难与辛劳。的确,基层难题纷繁复杂,既有多年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也有群众利益交织的突出矛盾,加之相关部门权责有时难以厘清、法规条款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等,造成广大基层干部决断处理基层难题有时“力不从心”。
精选范文2017-10-29·阅读数4206·评论1
-
树为民服务之宗旨 破办事僵化之困局
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朴素民本思想,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以人为本,再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以人为本一直是治国理政的灵魂。然而反观当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屡遭诟病;“万里审批长征图”令人心寒。究其原因,无一不是缺乏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表现。故此,强化服务意识,牢记为民服务,方能为民族复兴大业夯实根基。
精选范文2017-10-28·阅读数4250·评论4
-
提高中国话语的感召力
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指运用本国语言文字,对由诸多观念、理论、价值和经验所组成的思想体系进行系统表达。话语权是指话语体系凭借其自身所负载的思想力量获得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构建话语体系是拥有话语权的前提。
精选范文2017-10-27·阅读数2482·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