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都会有一班特殊的列车,穿过昏暗的黎明与渐亮的晨光,从郊外开进即将忙碌起来的城市中心地带。
这班列车是C市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至民安大道方向的首班车,因为主要乘客是来自C市渝北区石船镇的菜农,他们都背着装满红薯叶、辣椒、韭菜等新鲜蔬菜的背篓,所以这班列车也被称为“背篓专列”。
近段时间,这趟“背篓专列”在各大平台火爆出圈,“坐着地铁去卖菜”被众多网友称为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人间烟火气”。菜农进城卖菜原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何这种现象的载体变成了轨道交通就能“刷屏”网络?日前,C市《当代党员》杂志“民生”专栏工作人员小刘一行3人专门乘坐了一次“背篓专列”,以下是小刘的日志:
2月27日,我们凌晨5点便从市区出发前往菜农们集中搭车的起点——石船站。我们到的时候,菜农们已在排队等待过安检了,因为背篓重,东西比较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要求他们将背篓放到安检传送带上,而是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进行安检。看到年纪大、行动缓慢的老人,他们会时不时搭把手,或引导他们乘坐无障碍电梯。
“菜农一般是赶早摘的新鲜蔬菜,难免沾有露水或雨水,是否会因此带来不便甚至被拒绝上车?”我们问安检人员。“抛洒滴漏,造成地面湿滑,影响清洁,这是难免的。就算没有他们,有时候也有这些问题。如果带上车的菜有气味、汁水,弄脏车厢,工作人员也会上前处理。”安检人员回答道。
6点30分,列车准时到站,菜农们熟练地进入车厢,将自己的背篓、菜篮放置在中间空道处后,便在就近的位置坐下。
我们找了挨着他们的空位坐下,正纳闷为何大家都聚在人比较多的这几节车厢。身旁的老人解释,“不懂了吧?坐在一块儿,大家好聊天,顺便了解一下最近卖菜的行情和收获。而且这样也免得挤到其他乘客,影响别人出行。”
看我们拿着相机和笔记本,笑问是不是来采访他们的。
“对呀!我们今天要是没赶上这班车是不是就遇不上你们了?”我们问。
“卖菜要赶早,那自然要赶首班车。”老人说。
老人叫樊军,家住石船镇安置小区。孩子在外地安了家,但老樊过不惯外地生活,也舍不得自家田地,便和妻子留在了家中。家人劝他不要下地干活,他总说:“趁现在身子还结实,能多干点就多干点嘛!”
石船镇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菜,种得多了,吃不完,镇上也不好卖。去年1月起,老樊便开始进城卖菜。当时,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还没开通,老樊和其他菜农得先赶到镇上的公交车站,然后换乘3、4次才能到达市区的菜市场,单程需耗时近4小时。现在,老樊一般选择在洋河卖菜。他每天准时乘上4号线再换乘1次就能抵达洋河,只需70来分钟。
在列车上,老樊感到很放松,因为车厢比公交车车厢更宽敞,不会因为背篓菜篮挡其他乘客的路而遭“嫌弃”,也不用总是担心绊倒别人,带来安全隐患。“我以前做梦都想坐地铁去城里卖菜!”老樊对我们说。“我们是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了。以前我们在镇上卖菜,人少,卖得慢,价格也低。同样的空心菜,在镇上1斤才1.5元,到了市区能卖3元,两三个小时就能卖完一大篓,回家还能赶上吃午饭。”和老樊住一个小区的老陈感叹道,他性格外向,见着谁都要搭上两句话。
对身处市区的人来说,石船站是轨道交通4号线上运行的倒数第一站,但对这群郊区菜农来说,这是通往市区的第一站。这些菜农大多年事已高,他们有着浓厚的口音,有的雨衣早已陈旧,衣摆上挂着碎片;有的因为自身听力退化,谈话时嗓门儿难免大些。他们的背篓宽大,让本就窄的车里显得更加拥挤……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愉快地搭着地铁去城里卖菜。如果说轨道交通的发展让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得以更好地连接。那么真正地激活城市的神经末梢,让城市有张力和灵性的,则是在轨道交通上流溢的无限暖意。
当我们提及这趟“背篓专列”刷屏各大媒体时,坐在对面的一位乘客回应道,“我也看到了,有很多人都在点赞,有些外地人还说要来打卡,体验一把背着背篓乘坐地铁去卖菜的生活。我们的地铁这下出名了。”说话间,她很热情地给我们展示网友在某视频平台上的留言。其中一条写道:“这波操作值得点赞。文明之所以文明,就是因为它既容纳了现代的行为方式,也包容了传统的生活习惯。”“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听说有些地方是不允许菜农背着背篓上地铁的,说是怕弄脏地面,影响乘客观感和行车安全,又说是怕占座位、霸座,引起矛盾。但是公共交通本来就是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允许菜农乘坐地铁出行,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也让我们在市区就能够买到新鲜实惠的蔬菜。”与她同行的乘客附和道。
《包容万象,方显文明真章》
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之际,现代文明以其高效、便捷的姿态迅猛发展,而传统生活习惯则如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瑰宝,散发着质朴而醇厚的气息。正如 C 市那趟备受瞩目的 “背篓专列” 所展现的情景一般,文明的真谛在于它能够海纳百川,既欣然接纳现代行为方式的革新,又温情包容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唯此,方能构筑起一座充满人文关怀与和谐共生的文明大厦。
现代行为方式无疑是时代进步的鲜明标识。科技的日新月异催生了诸如轨道交通这般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它如城市的动脉,将各个区域紧密相连,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高效。以 C 市为例,轨道交通 4 号线的开通,使石船镇的菜农们进城卖菜的路途时间从曾经的近 4 小时大幅缩减至 70 来分钟,这不仅改变了菜农们的卖菜行程,更为城乡间的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搭建了便捷的桥梁。现代行为方式在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改善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然而,文明若仅有现代行为方式的单一层面,便如同失去了根基的大厦,摇摇欲坠。传统生活习惯作为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无尽的人间烟火气和民族情感。那些背着背篓、带着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乘坐地铁进城卖菜的菜农们,他们的身影虽略显质朴甚至在现代都市的环境中略显突兀,但他们所代表的传统农耕生活习惯却是我们民族勤劳质朴品质的生动写照。菜农们在车厢里交流卖菜行情、分享田间劳作的点滴,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生活场景,让城市的快节奏中融入了一抹温暖的乡土气息,使文明不再是冰冷的科技与规则的堆砌,而是有了情感与温度的寄托。
容纳现代行为方式与包容传统生活习惯实则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一方面,现代行为方式为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就像 “背篓专列”,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菜农们能够更轻松地将农产品运往城市,既保障了他们的生计,又让城市居民能享受到新鲜实惠的蔬菜,实现了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也让传统的农耕经济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传统生活习惯也为现代文明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菜农们的热情、勤劳和质朴,在地铁车厢这个现代场景中传递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乘客们感受到别样的温暖,使现代文明不再是机械的运作,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在现实生活的诸多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现代与传统相互交融的美好画面。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借助现代电商平台走向世界,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借助现代营销手段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实例无不证明,只有将现代行为方式与传统生活习惯有机融合,文明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魅力与价值。
要实现文明对现代与传统的完美包容,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就如同 C 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对菜农们的贴心服务一样,在保障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倡导包容的文化氛围,摒弃对传统生活习惯的偏见与歧视,尊重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而作为个体,我们更应培养包容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处境,以更加开放和友善的态度去接纳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现代行为方式是那勾勒轮廓的线条,而传统生活习惯则是填充画卷的色彩。只有当我们既能以开放的胸怀容纳现代行为方式的进步,又能以温情的目光包容传统生活习惯的存在,才能真正绘就一幅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文明画卷,让文明之光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熠熠生辉。
客服
在线客服
官方QQ号
3671484376
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

下载APP
下载132公考

小程序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