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用“化粪池警告”玩梗?人血馒头别碰

38篇 国考版.png

132公考王牌产品

连续多年押中省考题目

紧跟社会热点,实时更新

素材积累的同时掌握写作技巧

短时间内有效提升

点击查看课程详情

 

【背景链接】

7月25日,杭州警方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来某某失踪案为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件,警方在化粪池中发现来某某人体组织。经审讯,其夫许某某承认杀人分尸事实。目前案件仍在侦办过程中。

案情公布后舆论哗然。随即,网络上开始涌现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比如某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有网友留言“化粪池警告”“不听话的时候两吨水解决一切问题”,获得很多“点赞”。还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与配偶玩“杀妻梗”的对话截图,公开讨论如何杀人抛尸才能不被发现。

【综合分析】

这些玩笑不该开,也不好笑。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拿来玩梗抖机灵。

近年来,跟风玩梗已经成为一种网络“时尚”。人们在新闻事件、热门影视剧等素材中提取笑点造“梗”。其他网友觉得好笑,往往会在交流时借“梗”抖机灵,于是这个“梗”会很快席卷网络。前不久,网剧《隐秘的角落》男主角借爬山之机行凶,就衍生出一个新梗“一起爬山吗”。在一些网友看来,“化粪池警告”“杀人抛尸”无非是时下最热门的梗。

“化粪池警告”是什么意思?就是威胁对方,“你不顺着我的意,我就杀了你”。发言者也许会觉得冤枉,只想在嘴上说说,没想要实践。但问题在于,这些话语源于非常扭曲而且阴暗的心态,包括对他人尤其是女性很深的恶意,以及对许某某杀妻行为某种意义上的认同,似乎杀人是值得效仿的行为,是可以随意拿来吓唬别人的笑话。探讨如何杀人抛尸则更进一步,把恶性犯罪当作无关痛痒的技术探讨。谁能保证不会有人当真就此走上犯罪道路?

新闻报道刑事案件会不会引发犯罪?事实上,引发故意犯罪的并非报道,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能否在一念之间克制恶意。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化粪池警告”一类发言值得警惕。

【相关问题】

(1)被腐蚀的共情。作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梗天然具有娱乐属性,但犯罪排斥着娱乐,用凶杀和人命玩梗,是阴暗负面的流行文化。“谢丈夫不杀之恩”等流行语言的社交泛滥,调侃背后暴露的是共情能力的缺陷。把不杀当恩赐,把极端犯罪当正面,是男性视角主导下对女性的冒犯和贬低,其中显露着幸存者的自得,是对受害者来女士等人的共情欠缺。高频率的玩笑出现,代入的是凶手视角,而非遇害者及其家属的视角,更像是与凶手共情。

(2)玩梗,玩火。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爬山梗也是犯罪相关梗,因为这起谋杀案并非真实案例,玩梗和调侃并没有引起明显反感。回到杭州这起杀妻案,警方通报中仅用“熟睡之际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这样相对宽泛的字眼,并未公布作案手法的操作细节,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防范模仿人士的出现。但网上却有人公开谈论如何作案、处理尸体、善后等等细节,玩起“分尸梗”,在线“教学”。这样对犯罪知识的卖弄却可能拉近一些人与恶的距离。玩梗有个大忌,没弄清含义和原本出处地跟风滥用;网上发言也有大忌,不看场合,言语没有分寸。犯了大忌,玩梗就成了玩火,被火点着的也包括他们自己。

(3)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案件越骇人、离奇,可能引发的关注越多,从而引发“歪楼”解读的几率也越大。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反馈的普遍规律。虽说社会的公共情绪不必总是处于严肃、紧张状态,但一个健康、正常的舆论生态,也应该是能够在该严肃的地方严肃,该放松的地方放松。若一切都可被调侃,一切话题都首先服膺于流量的需要,这种对公共事件严肃性无远弗届的消解倾向,恰恰是应验了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而它所带来的危害,将令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相关对策】

(1)保持清醒,拒绝娱乐至死。布热津斯基提出著名的“奶头乐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们嘴中塞一个“奶嘴”,采取娱乐化、游戏化、机制化的低成本就能获得的娱乐,让他们沉浸在娱乐中无法自拔,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能力。而在人们被电视、电脑、手机等立体包围的今天,更是进入了全民不思考,全民皆娱乐的时代。我们不再思考,而思考正是人们的灵魂所在。因此,在这之中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不被说得天花乱坠的言论所迷惑,懂得独立思考,清楚自己真正需要做的。

 (2) 开拓眼界,专注自我成长。我们必须广泛涉猎兴趣点之外的事情,尽可能全面、完整地了解这个世界。万维钢在《分子》里说:我们活着,没有必要各个都成为学霸,但是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欲。也正如老话说的,只有我们知道得越多,才越会明白自己知道得还很少。了解的知识更多了,我们才会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两极管,才会懂得用更多视角看世界。

(3) 理性的克制。克制意识,在全民吃“瓜”的舆论风气中,恰恰是最珍贵的品质。一句话,不是所有的公共事件都适合调侃,适合以戏谑的态度来解读,把握好个中分寸——法律、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全在于克制——克制滥情,克制不假思索的跟风式调侃,也克制对流量的无底线追逐。

【权威论述】

深挖甚至恶意揣测作案细节,用戏谑的方式扩大其恶劣影响,不但缺乏对受害者及其家人最基本的尊重,更消解了公众对这起事件的必要反思。——新华网

对热点事件,大家有议论,有感叹,这很正常。但不管怎样,都必须守住伦理的底线,不能违反公序良俗——新华网

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舆论的调侃动机是不必的。但从另一角度看,相较于明显的恶意和善意,没有立场的无意识的、不加思考的集体调侃,反而更值得警惕。——光明网

【案例拓展】

“祖安文化”

“祖安”最初源于游戏《英雄联盟》“祖安”游戏大区的聊天区,该文化以“问候”对方母亲为核心,以“花式”爆粗口为主要特征。通过大量二次元、宅文化等亚文化群体的再创作,“爆粗口”竟然成了一种网络文化。 视频网站上,视频博主教网友用家乡话爆粗口的视频数见不鲜;在某些直播平台里,“问候”双亲,竟成了某种社交方式;在某些知名手游游戏中,玩家稍有不爽,就动手开骂,几乎成了输掉一场团战的“后遗症”......

李炳鑫

2017年,8月13日,在一条“寻找猥亵少女禽兽”的帖子下,有网友在评论中称,猥亵者是其大学同学李炳鑫。随后这条评论被微博大V用户“古风同志”曝光,并配文“曝光台:苏州的老少爷们都来辨认一下这个猥亵小女孩的畜生”。短短几个小时,“南京南站小女孩被猥亵”引来近3000万的关注。李炳鑫随即被网友“暴力执法”,有人甚至扬言要将他依法“处置”。随之而来的暴力却如影随形。“垃圾”“混蛋”“变态”等字眼像一把把匕首,将他平静的生活戳得千疮百孔,连带着他的父母、朋友、母校也遭了殃。


“网抑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易云的评论区陷入了“丧文化”,以前喜欢去看故事的人,现在开始疯狂吐槽了。因为原本真实的故事,现在或多或少都掺杂了一些“包装”,很多人都开始“装抑郁”了。虽然很多人都在说“网抑云”这个梗,但其实它一点都不好笑。我们更希望的是,大家不要把“抑郁”当玩笑,我们要尊重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挥去阴霾。

【时评文章】

用“化粪池警告”玩梗?人血馒头别碰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全民关注的“杭州女子失踪案”,刚刚水落石出,“化粪池警告”“两吨水”的梗就扑面而来。甚至有人询问客服“绞肉机是不是来女士丈夫用的同款”,有人调侃“案子结了,全国各地媳妇都老实了”。而面对“人命不是玩笑”的指责,一些网友却辩解:“大家开玩笑而已,还玩不玩得起。”

多么荒唐!人命关天的惨剧怎么就成了“玩不玩得起”的段子?

这些所谓调侃、玩梗的背后,是同理心的缺失。相信绝大部分人看到类似段子的时候,都会感到极度不适。人们更想不通,把惨不忍睹的杀妻惨案和令人发指的作案手段当做玩笑段子来津津乐道,哪里好玩了?怎么说都超越了玩笑的底线,怎么看都是在践踏公序良俗。

幽默和无底线是两码事,你口中的梗也许正是大家心里的刺。尤其是对于被害人和家属而言,如此玩梗是对已逝生命最大的漠视和不尊重,也无疑会给受害者家属带来第二次伤害。拥有一颗同理共情之心,是对他人、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不合时宜的玩梗、解密,极易诱发社会暴力因子,消解警方良苦用心。有截图显示,一些电商平台上,“碎肉机”“碎骨机”的搜索热度直线飙升。有人居然公开在朋友圈讨论起了在家“分尸”的方式和流程。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谁又能保证没有恶人真的藏匿其间?

警方对侦破这起案件倾注了大量精力,公安部门之所以没有过多透露犯罪细节,不乏可能引发社会极度恐慌和引来别有用心者效仿的担忧和谨慎。然而,网络上各种对犯罪工具、作案手段的“解读”“揭秘”和刻意渲染,极易消解警方的良苦用心,诱发模仿犯罪。当娱乐化的调侃变成真正的威胁恐吓,触碰的必将是法治的底线。

铺天盖地的网络梗,说到底是一场娱乐至死的恶趣味狂欢。总有人把一切与己无关的事都当做“瓜”来吃,也总有人什么“瓜”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不否认,一些人在化用这些梗调侃自己和枕边人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仔细想想,跟风式玩梗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有些人不辨是非,忽略了即便是娱乐也该有的道德底线。

回看案件发酵之初,谣言四起,许多“网红”连夜赶来事发小区,为的就是抢到最能引起关注的线索和素材,只是为了“现在不做热点,根本火不了”“如果拍这个能火,那我就全程直播”。又是流量惹的祸!人们还是应该明白,越是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越要摆正自己的三观,不要为了流量抛却了是非真相,丢弃了底线敬畏。

或许,人类的悲欢真的并不相通。但是,不亵渎生命、不戏谑悲剧、不恶搞卖弄、不渲染暴力,都应该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法治社会的底线遵循。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马岳君 宋胜男 刘丹)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