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抓提炼重点,抓考点
在有效的时间内复习申论
用正确的姿势备考,想不提分都难!
成功预测2020山东省考考题
常识问答:
请问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
上期答案:
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是哪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以重塑文化空间之火 熔铸城乡发展之魂
(132公考评析:很好的结构对称性标题,以对称性、押韵感表现标题之美,提高文章文学水平,给人较好的带入感和第一印象。重塑、之火、熔铸、之魂,两个呼应的动词+两个呼应的名词,将文化空间与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很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同时体现文章核心思想,契合主旨思想,可见此标题是经过了作者的精雕细琢而成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乡土背后凸显的是我国文化空间重塑的急切需求与必然趋势,故而需要凭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全方位的文化空间重塑,借助重构之力绘出三农问题切实解决,城市化进程扬帆起航,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城乡发展携手共进的美好画卷。(132公考评析:引用式+开门见山,直接阐明中心观点,直接了当提出要“重塑文化空间,推进城乡发展”的主要观点,不拖泥带水,观点明确。在开头这么有限的篇幅结构里,单刀直入、快速入题地亮明中心思想,让读者迅速掌握观点,避免拖沓,是一种不错的开头形式。不足之处在于,“文化空间”不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可能对其内涵要义不理解,为了让读者对文章核心观点有更清晰的把握,也避免写作时不脱离主题,最好对比较生僻的词汇作一个定义或解释。)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优化物理场域空间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力保证。发挥政府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提升相关文化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水平,从政策层面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专项经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注入;根据城市和乡村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倾听民意,结合实地调研,集中力量解决文化设施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释放政策福利,吸引和鼓励企业参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出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良方。(132公考评析:分论点1,文化需以物质空间为基础,作者把“优化物理场域空间建设”作为第一个观点,符合常识逻辑,“场域空间”的表述更是增加了观点的新颖性和专业性。接着资金支持、设施规划、民意调研、政策优惠、学习经验等方面来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议措施全面,虽然每个方面仅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全都切中要害,道明了举措中的要点重点,避免了蜻蜓点水之感和罗列堆砌之嫌。)
借助新媒体力量,推动文化空间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虽然乡愁难忘,故土难离,青山绿水的美好画卷长存。但许多人依旧选择寻找诗与远方,趋向更优质,更美好的文化空间,而这则是新媒体提供的崭新视角。新媒体全面介入中国当代乡村,再一次引起了乡村文化空间的剧烈变迁,引发创新力量的变革,在信息传递与更新速度方面开创新纪元;触发乡村主体价值多元化与新型文化空间多样化的需求;为新时代、新需求下,建设多功能、多维度复合型文化空间的建设指明方向。因此,充分肯定新媒体的变革力量,并借助其力量为文化空间创新开拓新视野则是应时之需,顺势而为。(132公考评析:分论点2,主要说明借助新媒体推动文化空间创新。这个观点也是比较新颖的,能够结合社会形势、时代发展要求,比较创新地提出这个观点,让人眼前一亮,提升读者阅读兴趣。但也有不足之处,“虽然乡愁难忘……崭新视角”这句话表达不通顺不清晰,与下文的逻辑不通,让人读起来很费解,无法清晰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影响了论点2的说服力和论证力。)
保护乡村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新时代的农民而言,丰收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包括精神层面,孕育出了新型农耕文化。今年全国各地形式多样的丰收节活动展现着乡村农耕文化的新面貌,令人眼前一亮。在田间地头征集书法、绘画、摄影等农民艺术作品,推选“十大农民歌王”“十大农民艺术团队”等。各地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区让人流连忘返,极具特色的丰收文化节中,人们参加剥玉米、剥花生,收割稻谷,下田摸鱼等农业大赛,体验劳动的快乐,丰收的喜悦。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通过媒体联动直播,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立体展示各地农耕文化,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132公考评析:分论点3,相比分论点1和2,分论点3看起来有点乱了阵脚。具体来说,一是总述句与前两个论点总述句表述没有一脉相承,没有明确点出“文化空间”这一关键词,弱化了与总论点的关联性;二是在论证内容方面似乎也是剥离了“重塑文化空间”这一核心。可以将论点总述句改为“孕育新型农耕文化,拓展文化空间载体,加快农村现代化”,后面的论证说明中也要着重体现出“农耕文化”与“文化空间”的关联性。)
七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春风化雨。时代发展的铿锵步伐中蓄积着开天辟地的洪荒伟力,弥漫着绕耳不绝的乡土足音,散发出芳香四溢的乡土风味。源于乡土,归于乡土。行到半山不停步,中流击水再出发。紧随时代大潮,重塑文化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柳暗花明与鸟语花香,让乡村文化荒芜,城市文化空白的状态成为昨天的故事。(共1082字)(132公考评析:宏观地形容中国七十载的风雨历程,比较铿锵有力地烘托时代背景,总结出要重塑文化空间的意义,收束全文。)
(132公考总评:本文的标题是此文最亮眼的地方,兼具结构、押韵、关联、内涵之美,是一个很好的标题。开门见山的开头,虽然缺少了对“文化空间”的释义,但总体上表述清晰,比较明确地阐明了中心观点,算是不错的开头。分论点1和分论点2的优势在于观点的新颖性和独到性,但是分论点2在论证上缺乏通顺,表达欠佳,影响了观点的说服力。分论点3不容易看出与主题的关联系,有打擦边球之嫌,所以在论点的写作上,要在总述句就体现出分论点与总论点的关系,并保持论点总述句结构的整齐性,增加申论写作的结构之美。最后的结尾,对于时代背景宏大的渲染以及委婉的描写和表达,似乎没有重点落脚在主题主旨上,仅仅是结尾最后的轻轻点题显然是不够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