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申论范文评析: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690x354.jpg

做完这套押题卷,省考再提30分

短时间高效复习

点击进入省考冲刺

 

有奖问答:

抗战时一政要到重庆一大学演说,宣称“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识大体”,大学生们在台上挂了四个字——青山白骨,来驳斥他的投降论调。“青山白骨”出自哪副对联?

 

上期答案:

被称为“汉乐府双壁”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中国

(132公考评析:对称式标题,具有格律美,标题即为文章的核心观点。)

八百里秦川,五千年中国。秦岭山脉是划分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腹地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增强了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132公考评析:开篇段,利用数字形成对照,开篇抓睛,富有气势,接着指出秦岭山脉的地理意义和生态意义,然后用习总书记对秦岭的实际考察来凸显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对生态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得很重。从去年8月考察甘肃祁连山山丹马场、听取祁连山生态修复情况汇报,到此次陕西考察深入秦岭腹地惕励领导干部吸取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亲自抓、打头阵,而且回头看、重实效。在未来,生态建设应如何发展呢,绿水青山应如何守望呢?(132公考评析:过渡段。以习总书记先后考察祁连山、秦岭为例,强调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然后引出未来思考,便于下文展开论述。)

守望“绿水青山”,需要新发展理念。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加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坚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那么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永远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真抓落实,加之生态文明又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未来经济发展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唯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真正建设美丽中国。(132公考评析:分论点1,指出需要新发展理念。先进行反面论证,指出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将成空,然后总结指出需要全方位真抓落实,接着再分析论述并运用比喻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段论述逻辑混乱,“我们需要全方位真抓落实”明显是一个对策句,却放在了段中的位置,该句前后都是分析论述,论述和对策混杂,既不利于分析论述,也不利于对策提出,这点需要同学们引以为戒。)

守望“绿水青山”,需要法律的完善。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不甚平衡,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环境治理措施,也需因地制宜。相对来说,地方立法机构更熟悉当地的环境治理情况,更知晓当地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制定的法规也就更有针对性。近年来,诸多案例看到了基层富有创造力,好经验常来自一线。今年3月,《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环境治理领域先于国家进行立法。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一方面,要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精神,确保国家法律和上位法规落细落实。另一方面,地方人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要重视总结地方经验,重在解决实际问题。(132公考评析:分论点2,指出需要法律的完善。先指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差异的现状事实,然后分析指出地方立法机构具备了解各地环境的优势,接着指出《指导意见》给地方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依据。本段的论证也存在较多问题,本段分论点为“需要法律的完善”,就应当论述“法律的完善”给守望绿水青山带来的益处,本段较多的谈及地方立法的优势和《指导意见》的内容,却忽略了法律的益处分析,偏离了本段论点。此外,本段虽然指出了基层富有创造力的“诸多案例”、一线的“好经验”,但是却没有列举具体的案例,没有案例支撑,显得论述空洞。)

守望“绿水青山”,需要算好政治账。秦岭的违建教训表面上是自然生态破坏问题,背后却是当地政治生态遭腐蚀的严峻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当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践行“两山理念”认识上不到位、落实上有偏差。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以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守护自然生态山清水秀。(132公考评析:分论点3,指出需要算好政治账。先揭示了秦岭违建的背后原因,接着引用习总书记讲话强调了政治生态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少数领导干部的认识偏差的问题,再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强调回扣论点。原因+意义+问题+意义+总结,本段采用的是逻辑分析结构,虽然问题、原因、意义均有提及,但整体的逻辑性却相当混乱。一般的逻辑分析结构,是意义、问题、原因、危害、对策层层深入、连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链条,而本段却将问题放在中间,意义分析却被分隔成两部分,让人不知所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我们必定能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更自然、更健康、更可持续,必能为中华民族赢得美好未来。(共1164字) (132公考评析:结尾引用古文,指明生态文明建设贵在践行和坚持,并展望未来,坚定信心。结尾可行。)

(132公考总评析:本文以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展开论述。本文结构上未采用经典五段论结构,而是采用了六段结构,其中前两段话题引入,中间三段是分论点,结尾段总结,整体来说,本文算不上一篇优秀的范文,之所以选择此篇文章进行评析,原因在于该篇文章暴露的问题比较典型:1,开篇两段虽然文笔较好,既有对照,还有习总书记的行为垂范,第二段结尾的设问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但是开篇两段却没有鲜明的提出文章论点,这是申论写作比较严重的问题;2,文章的论证逻辑比较混乱,分析与对策混杂,意义与问题混杂,而且缺乏案例支持,三个分论点的论证结构都有较大的问题。我们在以前的评析中虽然多次提到可以多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以提升高度,多引用古文诗句以提升文采,但这些都是画龙点睛之笔,申论写作的核心还是论述,不仅要旗帜鲜明的提出论点,更需要条理清晰的进行论证,不能主次不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132公考评析鉴赏
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