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申论热门话题——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690x354.png

点击查看课程详情


【背景链接】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疫情防控的长效机制作出最新判断和系统部署。


【综合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充分彰显。

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这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高效调动资源,协同“作战”,迅速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源头梳理短板,提升效能,形成了科技创新、生物安全、治理现代化等根本性、长远性的应对之策。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并在实战中努力探索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这次重要讲话中,将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置于国家整体战略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格局中思考,对如何系统规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出科学谋划,为我们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相关问题

(1)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阻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由于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职能设置以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临床医生只关注个体疾病,忽略了人群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公共卫生领域虽然注重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控制,但不能发挥临床医学在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割裂,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疾病控制工作。

(2)公共卫生信息化整体滞后,投入及人才缺口较大。现有信息系统多是围绕特定领域和范围而建设的,属于相对封闭的系统,缺少能满足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平台,更不能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需求。信息化建设公共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与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相比,投入不足且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同时,具有医学、公共卫生和信息学等多重背景的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明显缺乏,人才引进政策也相对乏力。

(3)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缺乏顶层设计。目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方面,一些传统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许多新发传染病和慢性病等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又不断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尚不适应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公共卫生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对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应急监测与预警系统。公共卫生体系前端在预防,中端在救治。只有把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实做细,才能减轻“救”的压力,只有把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好,才能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要进一步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重点提升“哨点”、流调、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网。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构建省级强、市级优、县级实,疾控部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救治体系,把“防”的制度夯实,让“防”的能力提升。

 (2) 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通过分级明确不同医疗机构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功能定位,搭好“哨点”,织密“网底”,划细“定点”,建强“中心”,蓄足“后备”。按照患者分类和“四集中”原则,实现应急状态下快速转诊、分级救治。根据“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原则,依托现有传染病医院和公立综合医院,建设省市重大疫情集中救治和重症救治基地。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诊治水平。通过分级诊疗,让患者合理“分流”,控制患者聚集,减少患者无序流向大城市大医院。提升医疗体系在疫情时期的承载力和日常运转中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应对有序、轻重分离、急慢分开、上下联动。

(3)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业防控保障体系。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加大传染病院综合救治能力建设,加大对中小城市特别是边境口岸城市医疗资源的投入,提升输入疫情防控能力。加大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在职公共卫生、院感防控人才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健康龙江行动,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权威论述】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更精准,一个是更有效。其中“更精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团体、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四大主体的协同发力。而“更有效”则直指此次新冠防控中的不足,在能力、动力和压力方面进行努力。具体而言,能力比如人才能力、早期预警能力、自救能力,而动力可以包括传染病和防治法和新的激励机制。——凤凰网

中西医在本次抗疫过程中,瞄准的是同一目标:治病救人。但面对不同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优势又各有不同。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并重可为所有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帮助,中西医有机结合是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有效策略。在应对全球传染病疫情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中,我国的中西医学界应该携手构建高效、安全的新冠防控中国方案。——中国经济网


【案例拓展】

美国

美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探索较早,应急处置与危机管理能力全球领先。在经历了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2001年“9.11”事件、2002年炭疽病、2003年猴痘病毒的挑战与应对后,美国不断升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体系,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日本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是世界自然灾害高发国。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每年地震次数高达1500次,在长期的抗灾救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日本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总体运行良好。

中国

多难兴邦,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经历了数次重大突发公共灾害事件,如2003年SARS病毒、2008年汶川地震等。仅从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突发重大公共事件超过10余起,累计伤亡人数达3000余人 。当下正在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既往情况看,我国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中既有惨痛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应对和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时评文章】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三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我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必须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防控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提供坚强保证。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正是我们锚定目标、靶向施策的着力点。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到增强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从提高重大疫情医疗救治水平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到强化科技创新、法治保障的支撑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构建起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四梁八柱”,也是各有关部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主攻方向。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艰巨,防控不可掉以轻心。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全面梳理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漏洞,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展现和检验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成效。

  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既是这次全民战疫的宝贵经验,也是应对未来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的必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着力落实落细此次会议精神,让各项制度机制运行地更通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更有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奠定更坚实的健康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责编:毕阳)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