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禁食野味

 

《2020省考申论高分院长教学班》

仅限10个名额!

院长亲授 创造完美通过率!

现在报名即赠《面试一对一》

点此报名:院长教学班


【背景链接】

食用野生动物,终于全面禁止!

2月2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不仅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还提出,对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食用“野味”的零容忍,体现了法治层面的进步。


【综合分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决定》是一个“紧急决定”。首先,是要控制公共卫生的风险。当前我们面对的疫情,其病原源于野生动物,疾病的传播难以排除与野生动物的非法贸易和滥食行为的直接关系。其次,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的举措。近些年来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的非法消费是原因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人类本身的生存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禁止、规范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唯有立法、执法、普法多管齐下,方能彻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相关问题】

1)野生动物与公共卫生风险。SARS到禽流感,从鼠疫到新冠肺炎,近些年,新的流行性疾病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即人类需要重新反思和构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不能再随意逾越与野生动物的界限,包括非法占据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2)野生动物交易监管问题。当前,野生动物交易监管仍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模糊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经济活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地方政府监管动力不足。还要看到,从猎捕、运输、展示、买卖,到制作、加工、消费,“野味产业”存在于各个环节,隐蔽性强。而我国基层执法力量相对有限,专门从事野生动物领域执法的人员更少之又少。伴随电商的发展,线上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也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

3)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为何有人喜食野味?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猎奇心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有的人为寻求刺激而“尝鲜”。二是为了炫富。有的人认为吃野味是地位、权力、财富的象征,是其标榜身价、对外炫耀的资本。三是追求稀缺。在“野味党”看来,“物以稀为贵,味以稀为美”。四是食疗养生。受“药补不如食补”“吃什么补什么”“越珍奇,越滋补”等畸形食补论影响,民间对野味存在盲目崇拜现象。


【相关对策】

1)要完善配套法规和制度。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应抓紧对与《决定》不相符的或不健全的法规、制度等予以修改和完善,从制度上健全杜绝野生动物猎捕、运输、交易、加工、食用的保护链条,实现每个环节都有法有规可依和相关法律法规间的充分衔接。针对野生动物保护存在衔接不密、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等问题,必须彻底打破交易、消费野生动物的地下产业链,要突出“行”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应将《决定》中的“全面”和“从严”予以贯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要加强普法或科普宣传。不仅要让公众深知“吃野味违法”,而且要让其知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坚决杜绝“无知者无畏”和“明知故犯”的侥幸心理。消除民众对“野生的一定补”的执念和误解,让其懂得滥食野生动物对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形成绿色、健康、文明的饮食理念。要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每个人必须恪守法律红线,守住道德底线,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拒绝“舌尖上的野味”,既不是过高的道德要求,也并非道德绑架,只是让生存在食物链上游的人类尊重下游的一切生灵。

3要对养殖户进行转型帮扶。国家层面立法禁食野味,将对野生动物饲养业产生冲击。目前,我国已有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行业,在为传统中医药提供原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型农副产品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一定贡献。所以,国家在推动立法的同时,要引导并大力推动产业“转向”。同时,对于现有产业相关的人员,要进行全面的摸底普查,掌握其年龄、学历结构和特长专长。各地方政府,对于无意于从事“产业转向”的群体,可根据其年龄和特长,安排其进行行政管理和法律业务等专门培训。


【权威论述】

立法后,要对法律本身做好深入、全面的宣传,严格把关,剔除与法律精神违背的内容,推动全体国人养成自觉禁食野生动物的习惯。——光明日报

实现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全方位、全链条监管,离不开引入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加强宣传,鼓励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餐馆、媒体乃至普通消费者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曝光等。——人民网

 《野保法》未来的修改和执行首先需要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不仅限于科学因素的考量。立法者还要充分考虑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社会认知、经济成本、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经过综合平衡之后形成公共决策的偏好。——中国科学报

 

【案例拓展】

英国

英国法律规定了违法猎捕、出售、饲养或持有、控制野生动物的罪行。对野生动物流通环节的管控能够保证一旦发生感染问题,主管部门能够快速、精确地定位病原体。同时英国有特殊的刑事行为禁令制度,如果法官认为某一行为高概率地会导致惊扰社会等后果,可以发布禁令,违反即构成犯罪。这可以用来针对食用有较大风险的野生动物的行为。

美国

美国规定,接受、获取或购买任何以违反美国法律的方式进行获取、占有、运输或售卖的野生动物,每次处10000美元以下的民事处罚。此处不仅打击购买行为,而且打击无偿接受和获取的行为。例如纽约州禁止无证获取、运输、占有、参与交易秃鹰。对于美国的规定,可以将购买并食用的行为解释为购买,将无偿食用的行为解释为接受或获取。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法律主要是将动物保护法改为动物福利法,合理控制野生动物数量、避免对动物的残忍对待。通过控制野生动物的合理数量,动物种群之间获得合理的平衡,减少危险源对人群的暴露。如果动物之间的生态被打破,那么动物危险源之间的平衡也将被打破,所以需要法律规定人为措施进行野生动物数量的保护与控制。如果野生动物的处理不够文明,会增大接触野生动物危险源的机会,所以需要法律规定动物的文明处理,避免对动物的残忍行为。


【时评文章】

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一:管不住嘴,就会要命

2592!截至22324时,因新冠肺炎已有近2600人离世。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尽管还难以把这些生命的逝去,同对“野味”的贪婪直接划等号,但是谁又能说二者之间没有关联呢?

这不是“野味”与病毒第一次“连手”。2003年的SARS病毒,后来的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以及本次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均与其密切相关。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管不好自己的嘴,就有可能保不住大家的命。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还是不长点记性?

被认为是事发地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本身也是一处售卖野味的场所。从现有证据来看,这场灾难背后,非法交易和食用“野味”难辞其咎。

“野味”有营养、能保健是假,满足欲望和虚荣才是真。那些大食“野味”的人,并不全是文盲。有人明知道“野味”没营养、不养生,却又摁不住猎奇、贪婪而大开杀戒。一些人甚至恬不知耻,错上加错,怂恿亲朋好友“下口”。在某些场合,他们将“野味”当做“礼物”赠送,当做“高级社交”的标签。这哪是秀身份,分明是送病毒﹔这哪是秀高级,分明是在犯罪。

人们早已看穿,吃“野味”多发,并非仅仅是口舌之欲。背后那条若隐若现的交易链,最需连根揪出斩断。“野味”被端上桌之前,有一连串的非法捕猎、运输、屠宰、制作链条。我们惊讶于,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竟都“心照不宣”﹔我们愤怒于,链条上每一位经手“野味”的人,竟都利欲熏心,“和气生财”。

利益链条张牙舞爪,分秒之间就会触碰病毒“开关”,打开灾难“魔盒”。比起可怜的获利,代价却触目惊心。交易和食用“野味”,突破法律底线,危害公共安全,国家和社会为此遭受巨大损失。

如果摆道理有用,荒诞就不会上演﹔如果道歉有用,又要法律做什么?一些人被欲望和利益驱使,凭什么要全社会成员跟着一起埋单?这坚决不行!

为了那些逝去的鲜活生命,狠剎歪风,彻底严管,斩断链条,刻不容缓。(来源:人民网  作者:林风)

 

本文由132公考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132公考APP。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