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从《少年的你》看校园欺凌


【背景链接】

近日,由曾国祥执导,演员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热映,上映11天,票房奔向12亿,豆瓣上超过28万人为这部电影打出了8.4的高分,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片中,周冬雨扮演的三好学生陈念,遭到班上以魏莱为首的3个女生的欺负,三个人在她凳子上倒红墨水,把她推下楼梯,拿排球砸她,甚至扒光她的衣服拍下照片,而陈念,也不是第一个遭她们欺负的女孩,同班的胡小蝶,就因为长期被霸凌不堪忍受,跳楼而死。

电影中的剧情触动人心,引发公众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热议。这部经历了改档并突击宣布公映的青春片,似乎携带着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与观众对校园现实题材的渴望迎面相撞,碰出不一样的火花与思考。


【综合分析】

在现实中,校园欺凌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据最高检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而这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不少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

校园欺凌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规范不健全、惩戒机制震慑力不够的原因,也有缺乏引导、防范不力、管理失当等原因。在一些学校,欺凌现象要么被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此种种,都在无形中助长了校园“霸王”的气焰,加大了治理的难度。也正因如此,影片中陈念那句“谁能帮我”的痛切反问,才会格外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让孩子们远离欺凌的困扰,不仅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从《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都是在向校园欺凌行为“亮剑”,旨在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同时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出的建立校园欺凌防控制度等举措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可见,防止校园欺凌刻不容缓。

 

【相关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不足。1、家庭因素由于经济条件普遍好转,部分家庭对孩子过于纵容,一味顺从,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严加追责,结果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2、还有部分家庭,家长或疏于管理,或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往往选择暴力相向。3、有些同样缺乏情感沟通,容易造成孩子懦弱、胆小的性格,无法在受到暴力时采取正确措施,从而变相地纵容施暴者的施暴。

二是学校教育职能的缺失。 1、学校轻德育重智育。中国学校的应试教育,有时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产生厌学、压抑和自卑失望的情绪,沉重的学习负担容易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同时缺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学生产生欺凌思想。2、法制教育缺失,文化营养失衡。在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有些学校忽视了法制教育。3、学校没有处罚权,老师与家长关于学生的处罚问题未能达成统一,且惩处较少,义务教育让学校几乎失去了处罚的权力,仅依靠说服教育并不能对实施欺凌者及其他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欺凌行为屡禁不止。

三是法制观念缺失, 法治观念淡薄。1、现实情况中,非一二线城市及农村学校中发生的校园欺凌现象较一二线城市学校更为常见,因其家庭原因留守儿童较多,加之有的地方学校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缺少法律意识,不能正确认识欺凌行为的违法性,更没有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后果。2、受害者也往往因法律意识不强,无法在遭遇欺凌时保护自己,事后更是无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3、在教育程度较发达的地区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件中,尽管欺凌者大多在受教育过程中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性,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将法律规则要求内化于心,无法真正起到约束其行为的作用,致使校园欺凌案件仍时有发生,值得深思。

四是社会风气影响。1、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大染缸的熏染。2、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也在学生中开始滋生,网络的影响不容小觑,暴力游戏、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的很多内容不适合未成年人,使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未知其害,寻求刺激, 是非不分,实施欺凌等不法行为,严重损害其他未成年同学的权益。

  

【相关对策】

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1、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摆正心态,与人为善,善于与人相处,接受他人,不孤立自己,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这些都足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教会他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以诚恳、 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学会控制情绪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技巧。2、学校应尽量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创建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改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恪。

二是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使教育保障更有力。1、家庭和社会是学生产生欺凌行为的学习源和发生源,家庭和社会对和矫正学生欺凌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学生欺凌现象的防范不能只同限在校园内,而应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2、创新家访新机制,教师要与班里的家长保持经常性的全程联系;创设家长心理课堂,对被欺凌和欺凌较多的学生家长也要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等。

三是完善青少年保护法律法规。1、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只能适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或者侵权责任法中对人身权利侵害的相关规定来解决,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借鉴他国经验,制定针对校园暴力的专项法律,如美国早在2002年,就有加州等15州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2、对现有有关法律进行细化,将殴打他人、向他人吐口水、故意推搡他人、拍裸照、恐吓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定性为校园暴力行为,并设定与之相应的法律责任。3、依法加大对校园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和对监护人的问责力度,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整治校园暴力行为,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四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1、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如黑板报、橱窗、广播室等,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说服人。2、对于被欺凌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他们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和运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权利的技能,学会找老师或班主任帮忙,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3、帮助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 建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学牛的法制教育,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学校应切实加强德育建设,除了开设些课程予以书面指导外,还可以适时带学生参与到案例审判中,如公捕公判大会,参观劳教所和模拟法庭等。5、学校应定期请有关心理专家对部分误入歧途者予以疏导、教育,邀请公安、司法部门负责人到学校办讲座,以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其懂得如何预防、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权威论述】

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相比剧情,现实更残酷。校园角落里的暴力,可谓不少人的童年噩梦,甚至是一生难走出的牢笼。小孩子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少年意气固然可贵,面对校园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切实有力的行动。

——人民日报

现阶段的法律、道德教育只是给孩子形成外在压力,要缓解校园暴力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上有一种死亡本能理论,这是一种非常本我的、最底层的欲望需要,积极的、正义的就是竞争,消极的、反向的就是暴力。”

——华南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陈曦


【高频金句】

1、一场校园霸凌里,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2、只有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才能回报世界以善意,用心思去体谅别人的苦。

3、作为一个旁观者,应当知道自己的言行的意义,不参与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沉默不冷漠对待,才能带来一点改变。

4、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任何暴力行为破坏教育教学生态。

5、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认识何为伤害,体会到受伤的滋味以及明白伤害别人是错的。


【案例拓展】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美国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同时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英国: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英国在国家政策上,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在社会层面,努力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德国: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

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时评文章】

对一切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说不

暴力是法治、文明社会的一大害,当它时不时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平素安定祥和的校园,总能引发舆论冲击波。仅在过去一周,被主流媒体曝光的典型涉暴事件就有四川仁寿一初中生暴力袭击教师、甘肃天水某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等。触目惊心的图片、视频虽然主要在网络虚拟空间传播,但带给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心灵冲击却无比真实而沉重。

公共媒介一轮轮的集中曝光背后,是社会各界对一切暴力行径尤其是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深恶痛绝,以及有效遏制一切涉暴行为的强烈呼声。从这层意义上讲,把一桩桩涉暴行为拿到阳光下“暴晒”是完全有必要的,有助于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更大范围内凝聚起打击、遏制涉暴行为的共识。必须认识到,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涉暴行为只是“个案”,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真实教育生态,它具有随机性、偶发性等特点;二是就更大的维度而言,被曝光的只是总量中的一部分,不能排除在其他地区和学校仍有一些涉暴行为隐藏于水面之下。

震惊、愤慨,继而声讨、谴责,这或许是很多普通人面对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共同反应。但仅有情绪上的震动和声音上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对施暴者和潜在施暴者的震慑力是远远不足的,唯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方能以儆效尤。近日,受教育部领导委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同志专程赴四川仁寿看望慰问受伤教师及其家属,并提出要严肃处理伤害教师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据媒体报道,最近被曝光的另外几起事件中,涉事教师或学生分别被处以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取消其评优选先资格等处罚,有教师甚至被学校辞退。

惩罚施暴者,或许能让受到伤害的教师、学生感到宽慰,但公众更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此类行为的继续发生?在事后追责、处理好个案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在思想认识层面,有必要开展针对全体师生的反暴力宣传,让所有人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达成反对一切暴力行为的集体共识。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专项培训,让广大一线教师学会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并摒弃一切以惩戒为名而针对学生的涉暴行为;对于学生,则有必要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加强反暴力教育。

在不少国人的概念中,校园内的涉暴行为经常被认为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有人甚至对此见怪不怪。这一观念必须转变,全社会必须认识到:暴力行为是违法的,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肃处理。最近,电影《少年的你》热映,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痛点问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题为《数字背后:结束学校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学校的同龄人欺凌至少一次。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现实。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世界多个国家采取了专门措施,不仅明确了学校、家长的责任,还呼吁“沉默的大多数”勿做旁观者,一些国家更是出台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

有效遏制涉暴行为和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是法治。“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但是按照刑法规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块怎么处理?”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会场,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惩治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对严重犯罪未成年人加大矫治处罚力度,逐渐成为舆论场中的一种重要声音。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任何暴力行为破坏教育教学生态。为此,从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家长,到公安、教育等政府有关部门都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一切暴力行为作坚决斗争,让校园真正成为每一名师生都能感受到满满安全感的所在。(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国营)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