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

申论素材怎么积累,怎么运用?

怎么让作文加分?

如何将热点素材转化为文章?

《精选作文素材课》为你解答!

老师手把手教你有效积累素材,

避开素材使用雷区!

点此立即学习:精选作文素材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讲话中,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习近平用典,体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热爱,也为“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范本。学习习近平的用典艺术,不仅要学习他高超的用典技巧和方法,还要学习他手不释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精神,这正是习近平用典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以下就是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分为天下、国防、为政、敬民、任贤、笃行、劝学、创新、外交、法治十个方面。这十大典故引用率都是6次以上,说明这些典故有着深厚内涵的理念表达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学习。


【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反映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这就是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典故,主要用于阐述内政和外交政策。十九大报告结束语引用此典,意在接续理想和现实,历史和未来,让历史烛照现实,让梦想引领未来。


【国防】“国虽大,好战必亡”——(春秋)司马穰苴《司马法·仁本》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仁本》是《司马法》首篇,倡导以仁爱为本的义战主张。“国虽大,好战必亡”,指出战争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必须持谨慎态度;其下句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战争危险。习近平在对外演讲中多次论及这一富有东方智慧的观点。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


【为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习近平在谈为官之道时多次引用。他将范仲淹这句名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敬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题画诗》

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


【任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战国)《韩非子·显学》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锻炼上来的,猛将都是从基层卒伍中摔打出来的。习近平多次引用韩非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人才观。习近平指出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


【笃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习近平多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实干兴邦思想。习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


【劝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习近平在论及读书学习时多次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并详加阐述: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习近平说,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春秋至秦汉)《礼记•大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旨在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习近平谈创新时,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这句古语。习近平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今天,我们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树立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外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战国)《孟子·滕文公上》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说,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习近平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加以引用。习近平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法治】“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战国)《韩非子·有度》

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指出只有以法治国,用法度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才能强大。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稳定和提高,离不开“法治”这一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