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申论范文评析:治城市内涝,先治政绩观

《七夕特惠活动》

倒计时最后一天!

免费送纸质书、批改券!

还有1元课程等你来!

千万别错过啦~

点此立即参与


(今天的互动问题是: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法律依据的是哪一部条例呢?知道答案的话欢迎在文末留言,小编会抽取一位同学送一次专项批改!上期的幸运听众是:183****6495)


治城市内涝,先治政绩观

 

(申论一点通评析:采用动宾结构式标题,观点明确,见解深刻,直指问题核心。)

入汛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多个城市发生内涝。这种情况并非今年独有。水利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解决内涝,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申论一点通评析:开篇以现象引入,随后引用权威部门统计数据,说服力强,体现现实情况的严峻性。随后指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

城市内涝频出,可追溯的原因很多。比如雨量过多、地势低洼;城市管道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镇化速度快,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规划落实走形,等等。然而,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内涝治理效果不理想,与“重地上、轻地下”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地下管网建设是看不见的工程,做得好也只是“隐绩”而非“显绩”,不容易被注意到,因而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地上工程”而不是“地下工程”。殊不知,心怀侥幸地认为“洪涝灾害不是每年都有”,忽视“地下工程”建设就是放任隐患不管。一旦暴雨降临,就会付出昂贵的经济、环境乃至生命代价,“地上政绩”也会大打折扣。类似的教训,不可不鉴。城市治理者,在注重城市华丽外表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个城市的内在品质。(申论一点通评析:分论点1,城市内涝频出,可追溯的原因很多。接着从多角度,对该现象展开原因分析。而后,笔锋一转,指出重要原因与“重地上、轻地下”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在指出该原因之后,对为何会产生这种错误政绩观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加以分析论证。本段尾句在对城市进行拟人化的过程中巧用比喻手法,将城市的“地上工程”比喻为“华丽外表”,将“地下工程”比喻为“内在品质”,意在说明如果不打好“地下工程”,城市再美也是华而不实,就如同我们做人一样。)

治理城市内涝虽难,却并非无解。只要树立“上下并重”的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能找到治理内涝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要说难,城市治理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难,为什么有的能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有的却经年累月、久拖不治?关键要看有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价值排序应有的位置上,是否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一旦真正重视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既然能建得好令人眼前一亮的“地上工程”,也应该能够扎扎实实搞好“地下工程”。(申论一点通评析:分论点2,治理城市内涝虽难,却并非无解。接着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即只要树立“上下并重”的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能找到治理内涝的解决方案。而后对分论点2展开分析论证,在论证过程中,采用问句方式,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随后指出,关键在于是否给予这项工作应有的重视。这样一来,使得整个分析论证过程衔接紧凑,说理透彻,更有说服力。)

治理城市内涝,还需压实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事实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城市治理内涝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加快城市内涝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明确了相关治理责任。这方面,有些城市重视“地下工程”建设,舍得在“看不见”的地方加大投入,城市排涝能力大为提升,已经见到成效,经验值得交流总结。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内涝反复发作,不能说制度供给不足,关键还在于落实不够。能否取得内涝治理的显著效果,不仅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能力,也在检验着城市治理能否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申论一点通评析:分论点3,治理城市内涝,还需压实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本段对该分论点的分析论证比上一段来得透彻,先是指出治理城市内涝有法可依、主体明确;同时作者还指出,内涝反复发作的原因关键还在于落实不够,即治理者需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但之后作者却没有对如何压实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进行分析论证,导致论证效果大打折扣。)

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发展史。城市发生内涝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要根治则需集合各方面智慧、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更需要城市治理者怀着紧迫感,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格按照科学规划一步步推进。相信只要各方一道努力,逢雨必涝、“城中看海”的状况,终将成为“昨天的故事”。(申论一点通评析: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补充相关对策,为惯用的写作方式,在平时考试中也可以借鉴。尾句“城中看海”与“昨天的故事”用得巧妙,指出只要各方一道努力,城市内涝必将得到有效治理,每逢大雨,城市浸泡在大海中的情况就如同“过去式”,不会再发生。)

 

(申论一点通评析:本文以治城市内涝,先治政绩观为议题展开论述,采用了经典的五段论,开头段引入议题,中间分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结尾段总结,文章整体结构较为明晰。三个分论点都围绕城市内涝提出,形式上扣题。第一个分论点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分论点对治理城市内涝是否有解展开分析论证,第三个分论点则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作者在对对策进行论证时不够充分,没有将对策进一步细化,不仅降低了对策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也使得论证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规避这种情况。)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申论一点通评析鉴赏,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