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生命也分成三六九等?

《面试应答技巧》

精选近两年面试真题串讲

把握最新命题趋势

让考生脱颖而出、惊艳亮相!

VIP仅需98元

点此学习:面试应答技巧


【背景链接】

近日,一段名为“一线工人安全帽”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大量网民围观,并掀起热议。在视频中,一名工人师傅一手拿着一顶黄色安全帽,另一手拿着一顶红色安全帽,对着手机屏幕说道:“今天我们来做下试验:这是一线工人的保险帽,这是领导的保险帽,看哪个结实?”说罢,这名工人师傅将黄色和红色安全帽相互撞击,顿时黄色安全帽被敲穿了一个大洞,而红色安全帽却安然无恙。

 

【综合分析】

“小小安全帽,生命保护罩”,它是生产建设工人保护头部,防止和减轻各种事故伤害,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防护用品。安全帽之所以要分为白、红、蓝、黄等颜色,只是为快速识别戴帽人的身份,便于管理。即便安全帽的颜色不同代表着身份的等级有别,各色安全帽的质量却不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在生命安全面前,“人人平等”绝对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普通工人与领导一样都是人,生命安全应该受到同等保障,安全帽的质量也就应该是同样坚不可摧的。这恐怕就是工人安全帽和领导安全帽对比视频被网友热传的根本原因。

抛开“生命无贵贱,安全帽理应无差别”不谈,光看“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的事实,就让人感到胆寒且痛心。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安全帽的基本性能要包括抵御坠物对头部造成的伤害。然而,在网传视频中,试验者只是双手拿着两顶安全帽相撞,工人安全帽立刻破了一个大窟窿,再撞几下,工人安全帽就被撞得四分五裂,这还不是在被重物打击、碰撞的情况下,可见其质量是何等之差。这种质量怎么可能抵挡得了高空坠物?谁该为一线工人的安全负责呢?

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转发视频并表示,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绝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相关问题】

1、不法生产经营者为牟取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2、用人单位轻视员工健康和安全,给员工配备质量不合格产品。

3、企业违法成本低,行政处罚相对于低劣安全帽所节省的成本过低。

4、我国劳动安全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主要依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执法人员配备有限,执法能力不足。

 

【相关对策】

一、生产经营者方面:对于不安全劳保用品的生产经营者,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或退出制度,一旦发现生产不合格产品必须重罚,严重者可以撤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斩断不安全劳保用品的源头供应。

二、用人单位方面:对用人单位在安全帽的配置、使用、维护工作进行定期检验,同时保障建筑工人维权渠道的畅通高效。

三、处罚力度方面:加强处罚力度,修订安全生产法,将罚款由“可以”转为“应当”,确定为必备罚则,并大幅度提升罚款金额。同时,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确立对直接责任人的罚款、取消从业资格,乃至刑事责任的处罚机制。

四、保障机制方面:完善劳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一线建筑工人举报企业违法行为,并须注意保护举报人员的个人信息。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维持对违法行为高压处罚态势。积极引入媒体监督,以各种渠道曝光企业违法行为。

 

【权威论述】

如果企业将安全投入与岗位级别挂钩,实质是在安全保障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重视高级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轻视一般工人的人身生命安全,赤裸裸地搞安全保障的差别待遇,属于明知故犯式地违反劳动安全保障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天玉

 

从法律层面来讲,“安全帽”事件涉及到的安全帽生产经营者、雇主组织、工人、劳动监察、市场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诸多社会主体的责权利问题。首先,对于安全帽的生产者来说,国家标准就是产品质量的生命线,违规生产不达标的产品,就是违反行业“法律”。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不安全产品致害侵权责任属于严格责任范畴,责任重大;对于不安全产品的经营者则应该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涂永前

 

【高频金句】

1、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是生产前提。

2、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3、安全一有空,事故一瞬间。制度一有缝,事故就钻孔。

4、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案例拓展】

法国:加强对安全工作日常监管,落实事故责任人制度

法国是安全事故发生最少国家之一。法国在全国成立较独立的工作监察处,负责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日常监察。与此同时,法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不断开发新的安全技术。此外,法国对发生事故的企业还加收分摊费。法国安全生产的法律也非常完善,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强责任人对事故的认识,总结教训。

在法国,法律规定施工企业的老板是生产事故的责任人,出了事故,要被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事故责任的判定无疑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工作流程的人为薄弱环节,并引以为戒。

德国:建立不同级别险情应急预案

在德国首都柏林,危险等级被分为普通险情、异常险情和重大灾害三个级别。不同险情的救援抢险方式、各部门的分工和投入的力量也不尽相同。在各级险情中,主要由柏林市政管理部门和警方负责解决。参与抢险的各有关部门对抢险措施必须互相通气、彼此协调,通常要在现场设立一个联合救援指挥部。具体的抢险方案要得到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所有救援参与方的认可。

如果灾害规模巨大需要外部支持时,包括联邦技术救援机构、联邦边境保卫局、军队以及邻近其他州都将提供紧急支援。

日本:完善法规确保安全生产

日本政府多年来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一系列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大幅下降,伤亡人数不断减少,成为世界上安全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

日本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监督队伍。监察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对安全业务、设施状况、应急机制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彻底解决。日本的监察机构十分重视安全的超前管理和过程管理。不是事故发生以后再去调查、追究责任,而是事先监督、落实各种防范措施,消灭事故隐患。因此,日本矿山在实施某些特殊的项目时,必须事先制订方案,并报政府安全监督部门批准。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安全监督部门的人员现场监督指导,有效地防止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和扩大。

 

【时评文章】

生产安全不能流于形式

最近,一段工人安全帽PK领导安全帽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黄色的工人安全帽被红色的“领导安全帽”一撞就碎。这种对比,让安全帽不安全的现状引发各界关注。国家应急管理部官微也对此发声: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对于那种劣质黄色安全帽的来源,视频中做碰撞试验的工人起初说是工地发的,后又改口称是自己买的。有网友怀疑,这位暴露问题的工人是不是受了胁迫,才不得不改口。不过相比来源,更重要的应是劣质安全帽现象,在全国各地是不是普遍存在。

这一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很多建筑业内人士发言印证,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事实上,在工人群体之间,安全帽的质量也有极大差距。一般来说,央企国企这些大企业为工人采购的,大多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帽,而大量包工队里的底层工人,要么是包工头随便采购,要么是工人自行购买。这些劣质安全帽满足了省钱和形式上符合规定的要求,也就大量走向工地。

客观而言,领导安全帽比工人安全帽结实,并不是故意的制度设计,而是安全监管留于表面、失之粗放的结果。大企业的违规成本高,所以在安全帽这种并不算高的投入上,就不太可能去钻空子省钱。而小包工队因为流动性高,再加上包工头安全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就更可能采购劣质安全帽以作应付。对工地的安全监管,如果只看戴没戴帽子的表象,而不去核查安全帽的质量,那这种安全隐患就会泛滥。

要解决这类问题,有两大路径。其一是把好源头关。国家对于安全帽的生产有很严格的标准,市面上大量存在的这些劣质安全帽,是否涉嫌违规生产、销售,应该有所调查。当然,如果企业生产的这些安全帽本来就不是用于建筑工地,而是可以有别的用途,只是被滥用到建筑工地,那也不该一刀切予以禁止。

监管的重点还是在第二个路径,即终端把关。无论安全帽是企业发的,还是工人买的,只要戴上工地,就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从很多业内人士的反映来看,当下工地的安全监管很多流于形式,只要工人戴了安全帽,至于质量如何根本没人管。如果总是靠事故悲剧来推动安全监管,那无疑也是严重的失责。

对于这轮工人安全帽风波,正确的态度不是解决暴露问题的人,而是尽快从制度和行动上加以改变,明确对工地安全帽负有抽查责任的部门和领导。虽然劣质安全帽盛行的背后有多重原因,甚至不乏一些工人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但通过监管倒逼安全意识和保障力度的提升,应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作者:敬一山;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由申论一点通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申论一点通”。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