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投稿第12期—万事终须留有余


>>考生投稿<<



作者档案

用户昵称:陌上桑

作者身份:申论一点通已上岸VIP用户

报考职位:2017年湖南国税           

考生类型:2017年应届毕业生

备考用时:3个月

行测分数:68

申论分数:77

笔试总分:145

面试分数:85.2

本周话题:留余思想


万事终须留有余


曾以为,满的、盈的,才是美的巅峰;皓月当空、如日中天,才是驱策人心全力以赴的最大动力。的确,追求丰盈,止于至善,成为许多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我们更应该美好“止于丰饶处”,凡是须有度,当留有余地、恰到好处。“花半开始最应赏,酒微酣时方为妙”。如同作画的留白,留有余地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万事终须留有余。

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社会步入“快车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处在一个急剧转型、变革的时代。身处改革浪潮的人们,一方面因改革而受益,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在这纷繁世事遭遇困惑、迷茫、焦虑甚至是痛苦。“五子登科”折射着不堪重负的艰辛与煎熬;“蚁族”、“蜗族”的生活状态可以窥见“压力山大”的尴尬与窘迫。生存空间的拥挤,让人们争先恐后;上升渠道的狭窄,令人心态失衡。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想要太多,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人需要“留余”,做人更需“允执厥中”,学会“留余”,临事让一步,自有余地,应能“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不予置否,商人本是逐利的,这是天性,更是其生存之道,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在这场物欲横流的资本竞备下,依旧会存在这么一群商人,把生意当做一台攀比物质占有、展现奢靡浮华的“走秀场”,将人生过成一场“龙争虎斗”甚至“有死无生”的“零和游戏”。恶性竞争、失信经营、损人利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是乎,染色馒头、地沟油、毒疫苗频现报端,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深。“留余”便是要“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要求企业不可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要企业、商人,正常谋利、谋正当利,取之有道,取之有度。 苏轼曾云: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企业在获得大量的社会资本积累之时,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到“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盛世”也有隐忧。当今之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声音持续发声。但是,木秀于林的骄傲,伴随的是风必摧之的烦恼。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行业、地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更严重的在于,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干部由于错误的政绩观念,片面追求“短平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以生态环境的不可逆作为代价,来换取头上的“乌纱帽”。掠夺式的发展方式、与民争利的执政心态,都成为一系列生态、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的“导火索”。越兴盛,越“留余”。“留余”在于“和”,在于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便是全面、公平、可持续地发展,便是资源共合作共赢,将改革红利真正“藏富于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执政应有“留余”,平衡共赢、兼济天下,方能“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一生犹欠诗书债,万事终须留有余”。历史之回响,在于进退、得失、取舍之间,在于“留余”的哲学箴言。存续“留余”,审视做人做事之度,切记“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我们将收获一卷好书,一方浩瀚乾坤。(1269字)


通知

投稿请联系客服,QQ:2121863985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点赞、评论✬




下载
收藏
相关文章
评论
还可输入 2000
暂无评论
相关文章